農曆10月中旬以後,台北 艋舺熱鬧滾滾,三大廟[註]之一「青山宮」主神 靈安尊王(青山王)22日 聖誕千秋,從21日「夜巡」開始,「青山會」等各陣頭忙翻天。清代縣城通常會設立「城隍廟」,艋舺的 城隍廟在哪裡?青山宮的 靈安尊王就兼 艋舺 城隍爺。青山宮張燈結綵佈置從10月1日就開始,這一天是 七爺聖誕千秋,廟方會抬出 七爺、八爺一起慶祝。
在我童年的記憶,這種俗稱 高腳爺、矮仔爺的組合有好幾種,七爺、八爺專指是 謝必安將軍、范無救將軍;常見還有另外一組,高腳爺好像稱「馬將軍」、矮仔爺應該是「伽將軍」;廿四節氣神裡 清明、小寒也不是 七爺、八爺,那是 盧清、韓德兩位爺;至於 黑白無常,那更與 七爺、八爺無關,他們兩位高度一般,白無常笑臉,黑無常哭臉。
可是現在只要是一高一矮(或一黑一白)兩尊“大仙尪仔”出現,全變成 七爺、八爺,連有些廟宇原本有 七爺、八爺、高腳爺、矮仔爺四位神將,稱謂都改成 謝將軍、范將軍,成了兩對 七爺、八爺。或許各地民間信仰有所不同,但 四、五、六年級以上年紀的朋友,不妨仔細回想,這一高一矮的“大仙尪仔”走出來時,名字不只 謝、范將軍吧。
民間信仰的隨興,其實從「范謝將軍」這樣說法就可看出端睨。范謝將軍一詞來自 民歌手 王夢麟的「廟會」,人家歌詞這麼寫是為了順口,結果現在大家都改口稱兩位“范謝將軍”。廟裡常稱 七爺為「大爺」、八爺是「二爺」,那兩位一起稱呼時應該是“謝范將軍”嘛,怎麼會倒過來唸呢。唷,今天不談這些民間信仰,我只注意[圖1]到[圖3] 七爺、八爺聖誕千秋時身上掛的「餅」。
[註]艋舺三大廟:龍山寺、祖師公、青山王
東北季風的季節,天氣極不穩定,無法在幾週之前約定登山、健行活動;年輕時風雨無阻、不見不散的勇氣沒了,下雨就不想去山區。這種天氣有時我會在市區逛一逛,這個週日獨自到 植物園繞了一圈,吹一吹涼風後嘴饞,約 老婆、大兒子在 捷運「龍山寺站」出口會面,一起到 貴陽街 興直市場尾的小吃店吃 油粿和 肉羹湯。這兒離 艋舺三大廟中 祖師爺和 青山宮都很近,解饞後去哪一座廟呢,到 青山宮好了,想到 農曆10月底是 靈安尊王(青山王)聖誕千秋。
今日的 青山宮香客似乎比平常多,原來是 青山王座下 七爺 謝將軍聖誕千秋,拜拜時發現有趣的事,抬出來列隊的 七爺、八爺“大仙尪仔”,不是掛成串的小“鹹光餅”,而是掛著大型“鹹光餅”,最內的兩尊餅尤其大。青山會的人員知道我們的目光停在超大 鹹光餅,還特別介紹今年的「壽龜」。『現在的 囝仔不喜吃“麵龜”,會放到“生菇”,所以今年用“沙其瑪”拼出「壽龜」[圖4]。』,真的是太有巧思了,民間信仰的“創新”,總讓人莞爾,不是嗎。
再不談談“鹹光餅”就不符合標題了,這種餅就是嬰兒四個月大時“收涎”的餅,掛在嬰兒脖子上當然是小小一個,大些的也不超過手掌心。這回見到掛在 神明脖子上的,還真是大哩,小的比五指全張還大,那兩個大的如 機車輪胎般大。鹹光餅怎麼來的?一般說法是出自 明朝 抗倭名將 戚繼光,因此初稱「光餅」,因帶有鹹味,有些地方就稱「鹹光餅」;在追逐 倭寇的十餘載中,士兵將米、麥製成餅,中間留個洞好穿繩,可以背在身上當糧食。
明末 倭寇主要侵犯 浙、閩、粵三省,鹹光餅自然流傳在這三省沿海地區,或許味道、稱呼稍有不同,但差異應該不大;台灣漢人以來自 閩、粵沿海為主,這種攜帶方便又可久藏的糧食,自然跟著傳入本地,成了我們的古早味傳統糕餅,同時也溶入民間習俗當中。因為製作簡單,成本低,鹹光餅價格通常很低,俗語『鹹光餅起價』即比喻『鹹魚翻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