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落格「總目錄」日誌裡新建立了「清代官方建築」、「日治官方建築」兩個連結彙整目錄。本來名稱是寫「清代官署建築」、「日治官署建築」,但現存的 清代官署數量太少,於是將“官署”改成“官方”,如此包括的題材較多,目錄會比較豐富些。
日治方面,今日留存的官署尚多,不考慮 總督府所轄“中央”的官廳,僅地方級的官署即超過廿座,將“官署”改成“官方”包括的類別會很多,為了與「清代官方建築」搭配,還是先建立「日治官方建築」目錄。為避免目錄太繁雜,於其下再設「地方官署地圖」,將 州(廳)廳治、郡(市)役所、庄(街)役場...等獨自做一個連結。
單獨設置「日治地方官署地圖」後,發覺目前連結的文章數量太少,查了一下自己的照片檔案,曾記錄過沒有寫的 郡(市)役所、庄(街)役場或是附屬建築,至少可寫10篇。不過少部分圖像太差,還待補拍照片,其他的險些照片可湊出一篇貼文。從誰開始?就從距離很近的「內湖庄役場」開始吧,照片多又早就繪好地圖,湊一湊就可以發一篇。
寫「內湖庄役場」之前必須先了解“庄”是甚麼行政單位,大正9年(1920年)台灣行政單位大幅改制,設置 州(廳)、郡(市)、庄(街)三級制。改制後的“庄”與 臺灣堡圖中的“庄”是不同等級的單位,前者相當於今日的鄉、鎮、市、區,而堡圖的“庄”只是今日的村、里等級,以此類推,庄的辨公場所“役場”即是今日的“公所”。
接著了解一下 內湖庄,內湖庄隸屬於 七星郡,再上一級單位是 台北州。內湖庄轄 臺灣堡圖中 芝蘭一堡的 北勢湖庄、內湖庄、新里族庄,以及 大加蚋堡的 後山陂庄、東新仔庄、三重埔庄、大坑庄、南港舊庄、山豬窟庄、四份仔庄等“庄”,即 民國72年(1983年) 台北區、里改制前的 內湖、南港兩區。
由此可看出 大正9年(1920年)行政單位改制後的“庄”與改制前的“庄”差異很大,是兩個不同等級的行政單位。改制後的“庄”小於 堡里制度的“堡”,介於“堡”與“庄”之間,這麼一個範圍的行政單位,建立一個有組織的辦公團隊是必要的,於是較一般建物稍大的各 街、庄役場出現了。
整修前的 議事廳,因長期使用中,一直到整修前保存狀況仍良好。
內湖庄役場建造於 昭和11年(1936年)左右,照片中這棟建築物並非 庄役場主體,而是 役場附屬的 議事廳,也是一座 會堂。役場在其左側(面對),曾經作為 內湖區公所、內湖分局使用,隔著 內湖路正對面分局大樓落成後,分局遷出終至閒置,最後被拆除。原本整個建築基地要做都更,在當地人士、專家、學者奔走下,變更計畫,議事廳被保留下來,同時登記為「市定古蹟」。
都更後的 議事廳成為 公民會館,左側(面對)一樓部分[圖1]空間亦提供民眾使用,幾次路過此地感覺使用狀況良好,這不是所謂的“蚊子館”,而是一所充滿生氣的場所。議事廳正面唯有三角形的山牆,闢三個圓窗,有著簡單的線條裝飾;入口有水平雨遮,兩側一對假石半圓柱,柱前有矮牆。整棟建築採洗石子面,山頭牆面裝飾處貼淺綠色國防磚。
議事廳右後方(面對)有一座官方倉庫「統制倉」,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由 議事廳通向 統制倉,必須由 成功路三段174巷26弄進入,現在很方便可由 議事廳後方到達。印象中以前來此只有一面牆,可能就是[圖2]那面牆,整個牆面都是爬藤植物,判斷究竟那些部分是“倉庫”。
這座倉庫的建造年代約是 昭和14年(1939年),此時 中日戰爭已爆發,日本人在各 街、庄都建造此類倉庫屯糧,屬於制式規格的倉庫建築;以磚牆與大垮距木桁架構成[圖3]、[圖4],不做裝飾,純粹以實用為主。這座倉庫的大木構全為原建材拆卸後重新拼裝,具有稀少性,登記為「歷史建築」。
看到這座完整的大木構是否覺得哪裡不一樣,看慣了各地 日治時期留下的市場,不會感覺它有什麼不同。但想一想鄉間 一條龍式的傳統建築,與同樣長條形式 日式建築,即使殘破到僅餘木架,還是一看便知是傳統建築或日式建築,兩者差異極大,不會搞混,原因就是大木構不同所致。
日本的木桁架可以看到採用三角形結構撐起屋頂,而 台灣的傳統建築承襲自 中國,中國傳統建築不用三角形支撐結構的,而是以一支支的架椼承接一根根的通樑構成的。台灣有許多 日治時期老街,成排的街屋外觀看起來差不多,很多木構是採傳統方式架上去的,不妨多注意一下,很有趣的。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台北市文建會 內湖路統制倉
內湖區公所 古蹟尋幽 內湖公民會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