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moea purpruea (L.) Roth 紫花牽牛 [旋花科]
別稱:圓葉牽牛、美洲牽牛
特徵:纏繞性草質藤本,莖被長硬毛。葉心形,長、寬4~10cm,兩面被毛,先端銳尖,基部心形,全緣;葉柄長1~5cm,被疏毛。花,聚繖花序,腋生,1~3朵;花梗1~8cm。花萼近等長,長橢圓形,基部散生長毛。花冠漏斗狀,徑4~6cm,紅色、紫色,稀白色,中央白色。蒴果近球形,光滑,徑8~10mm,3瓣;種子6枚,黑色,卵狀三稜形,被疏毛。
分布:原產於 美洲,1972年由 日本引入 台灣,零星出現於中海拔人類活動頻繁地區,於2006年發表為歸化種。除寒冬以外皆可見到開花,以春、秋季較明顯,秋季尤盛。
本種又稱 圓葉牽牛,其葉為心形,長、寬比例相當,與同為複合式牽牛花的 碗仔花(I.hederacea)、銳葉牽牛(I. indica)、牽牛花(I. nil)長通常大於寬的葉型不一樣。目前為止所見的 紫花牽牛(I. purpruea)葉子都是心形,其餘3種則皆有心形三裂的情況。
歸化的 紫花牽牛(I. purpruea)野生族群,大多出現 台灣海拔1000~1500公尺開墾地或 原住民部落周邊,主要的花色為桃紅色;網路上見到絕大部分照片也都為這種顏色,這顯然與其種小名有出入。在 武陵農場內往 武陵山莊的車道旁開墾地,成群的 紫花牽牛(I. purpruea)蔓生著,這裡的花色有著桃紅色和紫色,其中還有待點紫暈的白色花,終於了解它真的名符其實是“紫花”牽牛。
同樣被認為是複合式牽牛花的 碗仔花(I.hederacea)、銳葉牽牛(I. indica)、牽牛花(I. nil)及 紫花牽牛(I. purpurea) 等近似種。碗仔花多為藍色,紫花牽牛常是桃紅色,但兩種亦有其他色彩出現,不容易以花色判斷。依花冠(朵)直徑大小作判斷,牽牛花>銳葉牽牛>紫花牽牛>碗仔花,但並非絕對,因個體、土壤,花徑的大小變化很大,無法以此為依據。
依其花萼辨識較可靠,上圖 碗仔花萼瓣狹長披針型,密被直立細毛;牽牛花一樣是狹長披針型,被疏柔毛;銳葉牽牛則是披針型至闊披針型,無毛;紫花牽牛長橢圓形,基部有明顯直毛。4種複合型牽牛花花萼各異,可依此特徵來分辨它們。
旋花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旋花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Ipomoea purpurea (L.) Roth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