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基隆‧仙洞巖.jpg
仙洞巖

時間:2007年11月4日

基隆的 仙洞為昔日 基隆八景之一的「仙洞聽濤」,是個熱門景點;以前來此交通頗不方便,須由 基隆市區蜿蜒繞著港西的道路才能到達。現在從國道3號終點連接台2己(港西聯外道路)高架道路下平面道路後幾分鐘就到了,雖然交通方便了,到 仙洞的遊客卻減少了。整個 仙洞是一座寺廟,稱「仙洞巖」,屬於 中國南方 福建( 閩南 )、廣東( 粵東 )沿海地區及 台灣特有的佛教系統;就是雖為佛寺但一樣供奉著道教及民間信仰神祇,算是佛教中特殊的 「民間佛教」類型。這類型佛教在 台灣主要有 龍山寺系統和寺廟名稱末字為「巖」[註]的佛寺;此種佛道相容信仰有別於 中國( 閩、粵沿海除外 )、日本、韓國的佛教,也與今日 台灣興盛的「大乘佛教」或稱「正信佛教」不同。

仙洞巖也屬於這類特殊寺廟系統,所以在 日治末期官方要拆除 台灣 道教廟宇的行動中也受到波及。儘管 仙洞嚴廟前一樣有與 日本佛教交流的 石佛,洞中的眾 神、佛還是被請出;改立 日本 七福神之一的「弁財天」,此時的 仙洞巖被視為「財神廟」。光復後 仙洞巖恢復其原有的佛寺身份,也延請了匠師在沙岩的洞壁內雕刻了許多佛像,刻工精美、法像莊嚴 值得細細品味。

仙洞巖1.jpg

仙洞巖除寬廣的主洞另分兩支洞,右洞由主洞直接往內延伸,精彩的壁刻在此,首先是 四大菩薩[圖1] 文殊菩薩、[圖2] 普賢菩薩、[圖3] 觀音菩薩、[圖4] 地藏王菩薩。左壁上[圖5]刻有 千手觀音,右壁則刻著[圖6] 大勢至菩薩;大雄寶殿旁邊石台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巖中廟[圖7],廟旁擺著兩尊 日本 西國三十三所石佛,番號分別為第九番、第十番都是 觀音法相,兩尊石佛原本在洞前崖壁下的底座上,目前底座上頭放置一些小佛像供膜拜。左洞在主洞供桌與佛像間,入口不是很明顯,初進入時還好,走到中間又窄又低,體型寬大者進出會很困難。通過這段窄路後內有稍寬的石室,有天然石床、石椅,傳說以前有仙人在此修行;這裡供奉一尊石佛,可能是日治末期入主 仙洞的 弁財天[圖8] 財神。

仙洞巖2.jpg

主洞石壁間鐫刻有許多書法,有 同治年間的『海外洞天』、光緒年間的『仙洞』及『別有洞天』[圖9]...等等,亦是值得欣賞的石刻書法藝術。記憶中 仙洞內洞穴可一直走數十公尺到另一頭的出口,可俯瞰 基隆港一角,我小時候走過;右洞後方洞穴已封閉,左洞延伸小洞沒照明又太小,實在記不起來小時候是怎麼通的。

仙洞巖3.jpg

仙洞我來過許多次,這次會想再度前來是因為「佛手洞」,如果沒有 旅聯網的幾篇遊記,我不知道 仙洞附近有這麼一處景點。佛手洞距離仙洞只有幾分鐘步程,入口就在 仙洞旁 仙洞土地公廟[圖10]後方,即廟左的階梯,由此順著石階步道走一下子就到了[圖11]。洞口解說牌繪出洞穴內的路線形狀,看起來頗複雜;走入不久有個寬敞的主空間,四面八方可通往各支洞,裡頭有照明且有指標不至於迷路。這裡也有人稱「蝙蝠洞」,裡頭確實有些蝙蝠,會在遊客間穿梭;幾個小孩及外甥女第一次有洞穴中與蝙蝠相遇的經驗,都非常興奮與緊張;依照指標走到盡頭前數公尺處(有燈光)抬頭即可見到「佛手」[下圖]。仙洞社區還有間古色古香的小巧廟宇---三府王爺廟[圖12],為此地漁民的保護神,位置在[圖10]土地公廟前馬路往右方直行,一樣只有幾分鐘步程,記得別忽略了這間百年廟宇。

佛手洞‧佛手.jpg
佛手洞 佛手

因為本週假期遇到東北季風,我選了仙洞、佛手洞這個雨天也能「玩」的景點。仙洞是頗值得一遊再遊的名勝,可惜一度因周遭環境太過髒亂而沒落了;如今隨著 佛手洞的整建,周圍環境漸有改善。若能配合後方 仙洞公園景觀做整體規劃,它絕對有實力再度成為熱門景點。離開 仙洞後到 基隆港另一邊的山崗 中正公園 基隆大佛---觀音神像,這裡可是昔日台灣八景「旭ケ丘」起點,可惜雨勢過大稍作停留就下來。到著名的 廟口小吃補充熱量,我不熟悉哪幾「號」的攤販特別有名,但習慣都是到「肉圓‧麵線焿」吃麵線焿,一樣是紅麵線但口味比一般的麵線清淡。我很懷念這種口味的麵線,以前台北 圓環的「肉圓‧麵線」就是這種口味,不同點是 圓環的是加 蚵仔、大腸,基隆的是放 魷魚( 或花枝 )焿。吃完麵線要離開廟口前,當然要帶幾盒「天婦羅」回家,晚餐讓家人加菜囉。

[註]巖:也稱「岩」;福建 漳、泉人稱 山寺為「巖」,是寺廟稱謂的一種,有趣的是在台灣「巖」可以說是 佛教和 道教的中間體。

稱為「巖」的廟宇以祭祀 觀音菩薩為最多,如 基隆的 仙洞巖、五股的 西雲巖、花壇的 虎山巖、斗六的 湖山巖、恆春的 龍泉巖......等等不勝枚舉的知名廟宇,這些稱為「巖」的佛教寺廟通常為 閩、粵沿海及台灣特殊的佛道相容佛教系統,內供奉的 觀音菩薩信徒以「觀音佛祖」或「觀音媽」稱呼。

亦有主神為佛教高僧的民間信仰廟宇稱為「巖」者,如 艋舺的 清水巖、泰山的 泰山巖、三峽的 長福巖......等等,祭祀著 清水祖師、顯應祖師等得道僧人。台灣座落在平地的「巖」主要來自此系統,但並不表示這些「巖」與“山”沒有關係;這些廟宇主神為地方保護神,都是 清代隨著移民過來的,建廟後直接沿用 福建“祖庭”或稱“本巖”之名 。所以不論是否建築於山區,基本上還是不脫「山寺」的本質。這類的「巖」在 福建的 祖庭通常為佛寺,由佛教高僧擔任住持;來 台灣的“分靈”卻成為 偏 道教的民間信仰,甚至由 乩童擔任廟祝。

另外也有少數與佛教無關而稱為「巖」的廟宇,如 台北 文山的 仙跡巖,主祀 孚祐帝君(呂洞濱);內湖的 碧山巖,祭祀 開漳聖王,兩間廟宇的主神與佛教一點關係也沒有,但一樣以「巖」來命名。是否有著什麼典故我不清楚,但顯然「巖」在 臺灣不一定只限於 佛教寺廟,道教與民間信仰的廟宇以「巖」來命名大家也都能接受;倒是這些以「巖」命名的 道教或地方神祇廟宇都是建築於山上。

其他寺廟請連結:寺廟地圖

參考資料:基隆市 觀光旅遊 服務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