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cus erecta Thunb. var. beecheyana (Hook. & Arn.) King 牛奶榕 [桑科]
Ficus beecheyana Hook. & Arn.
Ficus sieboldii Miq.
Ficus koshunensis Hayat
Ficus erecta Thunb.
Ficus beecheyana (Hook. & Arn.) King f. koshunensis (Hayata) Corner
別稱:天仙果、三麴、漿乳仔、牛乳榕、牛奶柴、鹿飯
特徵:雌雄異株,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高2~7m;樹皮灰褐色,小枝密生硬毛,具白色乳汁。葉,紙質,被絨毛,葉形變化大,大致呈倒卵狀橢圓形;長7~20cm,寬3~9cm,先端銳尖或尾尖,基部圓形至淺心形;全緣或先端偶有疏齒,表面粗糙,被絨毛;基生3出脈,基脈延伸,側脈5~10對;葉柄纖細,長1~4cm,密被灰白色短硬毛。托葉三角狀披針形,膜質,早落。
隱花果單生,著生於當年生枝條葉腋,具柄,球形至梨形,徑1.5~2.5cm,幼時被柔毛和短粗毛,熟時仍被短毛;基生苞片3,卵狀三角形,成熟時黃紅色、橘紅色至紫紅色。隱花果看似果實,其實是花軸膨大成花托,將花包藏於內,稱為「隱頭花序」;雌雄異株,隱花果雌株為雌花、蟲癭花,雄株榕果較小,內為雄花、蟲癭花。
分布:印度、越南、馬來西亞,中國、海南島、台灣、琉球。台灣分布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多出現於森林中或車道旁、林緣,中海拔地區多屬於森林第二層樹木,大屯火山群數量極多,則多混雜於雜木林內。除寒冬以外,幾近全年皆有機會見到榕果,大量榕果發生在夏、秋兩季。
牛奶榕(Ficus erecta var. beecheyana)算是極易辨識的樹種,火紅的新葉、特殊的葉形、清晰的葉脈,以及隱花果上肉眼可見的被毛,在 榕屬(FICUS)的大小喬木中特別獨特,不會與它種混淆。不過儘管長相特殊,它還是埋有伏筆,就是有個攣生兄弟 假枇杷(Ficus erecta var. erecta)。假枇杷通常見於 蘭嶼、綠島,台灣本島算罕見;兩變種之差異在葉子和榕果一被毛一無毛。
牛奶榕(Ficus erecta var. beecheyana)似乎是喬木型 榕屬(FICUS)植物中,海拔分布較高的種類。個人觀察,北部 大屯火山群通常海拔達400公尺左右開始出現,數量較多的區域海拔約在700公尺以上;台北盆地南側山區,以及 桃園、新竹,通常海拔要更高才較有機會見到它,且數量零星,沒有 大屯火山群那麼常見。
桑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桑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四卷 鐘詩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