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航艦 大黃蜂號.jpg
美艦 大黃蜂號

本文

「1942年的某一日早晨,東京的天空突然出現從沒見過的雙引擎飛機,還丟出一串炸彈。人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是怎麼一回事?接著空襲警報響起,是美軍飛機來空襲。」以上是父親對「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及B-25轟炸機『空襲東京』」的印象。此次象徵性的轟炸對日本來說損失輕微,但對於『民心』影響頗深;已經中學二年級的父親對事不關己的『戰爭』開始注意。日本官方或許警覺到事態的嚴重性,對民間卻發佈:「怕死的美國人飛機才離開甲板,航空母艦就溜走」之類的訊息,企圖掩飾完全沒警覺性的空防;輿論在靠攏派人士引導下也由討論美軍如何做到『空襲東京』轉移到嘲弄『美國人怕死』上面。

兩個月後爆發的 中途島事件,日方大敗,官方主動發佈訊息「日本確實遇到強勁的對手,此次激戰我方損失了一艘重巡及一艘航空母艦,但也成功擊潰美軍三艘航空母艦」,父親說一開始大家的感覺是 美國人還真強,居然能擊沈我方一艘重巡及一艘航空母艦。但不到一週二伯帶來他學長的訊息,日本是四艘航艦全沉,等於艦隊海軍航空隊全軍覆沒;美國還有兩艘航空母艦活躍在太平洋上,東京隨時可能成為轟炸目標,這是多麼可怕的消息。知道這個訊息的人似乎很多,街坊上漫延著詭異的氣氛;老爸說他只敢找幾位要好的同學談這件事,他們也都已經知道這次慘敗的訊息;但討論這件事似乎會引起部份人強烈的敵意,學校教官也開始著手調查誰在散佈“謠言”,幾天內就沒人敢說這檔事了。由於官方不斷的發佈對荷屬印尼的捷報及對澳大利亞的施壓,百姓對戰爭的焦點轉移到南方的戰事,中途島的事情好像不曾發生,很快便消失了。

約是父親中學三年級或四年級時,民間物資已相當缺乏,人們心裡所擔心的是「生活如何過下去」和「美國人什麼時候會來空襲」,官方卻大張旗鼓宣佈日本海軍增加 4艘航空母艦,企圖掩蓋滿天飛舞的南洋戰事節節敗退的傳聞;幾天後大伯從公司回來帶了一張頗皺的英文報紙,內容是美國海軍慶祝新航艦服役,還列表太平洋戰爭暴發後陸續加入服役的大型航艦編號、名稱,總共是16艘、中型航艦N艘( 老爸忘了)。兄弟們看著報紙努力翻譯出內容後都傻眼了,這麼懸殊的比例這場戰怎麼打;第二天父親偷偷告訴幾位好友,原來早就有人知道這消息。原本想激勵民心的官方新聞輕易地被美國媒體打敗;弄巧成拙的軍方惱羞成怒,開始以憲警及民防團追查誰在散播“謠言”,大家都禁言了,誰也不知道被這些單位逮住的下場會怎樣。

除了軍國主義好戰份子外,大多數的百姓心裡都明白 日本最後一定輸掉這場戰爭,但敗相已露的統治者為了掩飾窘態,反而推行一連串「運動」,由開始的利誘到後來的強制;例如 皇民化運動[註1],演變到後來拆廟、毀神像的粗暴行為都上演。全面禁止英、美歌謠也演變到抄家砸毀英美歌謠唱片、焚燒英文歌譜,中、小學畢業歌改成愛國歌曲[註2]。配給制度造成民間黑市猖獗,雖說黑市是違法的,但任何人只要有錢都可以輕易買到黑市商品。上述「皇民化運動」、「仇視英美」、「配給制度」這些政策也許是 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的既定政策,但如火如荼的推行下,確實也有效的轉移了民間的注意力,讓醜態百出的 東條內閣[註3]苟延殘喘延續到戰爭結束前才下台。

老爸常說,在國家機器的強力運作下,人民的注意力很容易跟著移轉;即使少數遠見人士看法不同,不必當權者出手,光是 既得利益者、趨炎附勢者、盲目跟進者的打壓,就足以讓異議人士的聲音消失殆盡;或是扭曲這些人的原意,抹黑、貼標籤、孤立以降低影響力。民間力量無法使其禁言者,甚至羅織罪名逮捕入獄。也就是如此,統治者常用譁眾取寵的活動或製造吸引大眾目光的事件來掩飾錯誤政策或弊端。

[註1]皇民化運動:日本對其統治地區 琉球、北海道、朝鮮、台灣、滿州(關東州)的同化政策,日本對各殖民地的政策並不相同,其中 台灣在第四任總督 兒玉源太郎決定採行與母國法律不同的殖民地法後,日本統治幾十年下的 台灣人仍然保有自己的傳統習俗。所以 1936年開始的 皇民化運動對台灣民間造成的衝擊是相當大的;尤其是其中的更改姓氏運動,推行的非常不順利。

光復後更成為台籍歷史學者公報私仇、排除異己的工具,我只能說被指出改日本姓的家族中,若仍保有原漢式姓氏者是被污衊的。台灣人在家鄉以外地區,介紹自己時常在名字前面加上地名,如我是 淡水 張XX、芳苑 洪XX、高雄 陳XX…等等。光復後御用學者即以此來污衊該家族曾經改姓。舉例:住 台北市 掘江町的林姓人士,光復前自我介紹常說:「我 掘江 林XX。」,最後被說成該家庭改姓 掘江,全名叫掘江林XX。更改姓氏運動不會容許保留原漢式姓氏的,這點今日部分歷史學者注意到了,但許多人依舊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願去掀開前輩的底。

[註2]母親小學畢業歌曲是一首叫「海ゆかば」的日本軍國主義歌謠,內容大意是「我去海中,屍體隨浪花飄零;我到山裡,軀殼被野草淹沒…」之類神經病內容。這首歌父親沒唱過,他小學畢業唱的歌是「螢之光」,就是我們的「驪歌」,是英國民謠。也許是父母親年齡差異四歲時局改變,也許是殖民地必需比內地表現得更“愛國”,或是當時 新竹地方首長、官員、校方為迎合當權者而改變的,什麼原因,父母親都無法明白,只知道當時台灣反英、美比日本本土激烈,皇民化禁方言、改宗教也進行的非常激烈。

[註3]東條內閣:在1932年 白川義則等親英美派將領消失、1935年陸軍首腦 永田鉄山遇刺身亡、1936年二・二六事件後,仇蘇反共的「皇道派」勢力消失後,東條英機大權在握。這位二戰後「遠東國家軍事法庭」被列為日本二戰甲級戰犯,發動整個亞洲戰爭的首腦。1937年整個軍權在握後,已先斬後奏方式發動對華的全面戰爭,當時的文人首相 近衛文麿內閣只能不斷地替軍方背書,直到 東條英機自己接任首相,發動對 東亞的全面戰爭。戰爭終了 近衛文麿服毒要自殺身亡,東條英機卻奇蹟式地近距離舉槍自盡獲救;或許他沒自盡對數百萬軍國主義好戰份子無法交代,但真得要“死自己”時也很難下手吧。

老爸的童年回憶目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