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東京行---(四)文京區 湯島、神田歷史散步」,從 都營千代田線 湯島站搭地鐵,在 二重橋前(丸の內)站出地鐵,走到非常寬的行幸通り右轉,遠方巨大的東京車站建築物出現。小時候聽長輩說 東京車站的“大”,有28個月台,沒有親眼目睹是無法想像的,第一次到 東京車站懷著企盼的心情來,結果是人車擁擠、到處圍籬,完全無法拍車站外觀,只能見到片段的紅磚,那是廿幾年前的事吧。
4月20日(六)下午 東京車站
第二次來 東京車站,這個建築物真的是很大,車站在 明治41年(1908年)開始規劃設計,由 辰野金吾主導設計於 大正4年(1915年)營運。正面有玄關、車寄的中央部分[圖1],原是規劃給 皇室專用的。兩側有巨大仿拜占廷式碟形穹頂,南邊是搭車入口,北側是下車出口;兩側穹頂的規模、高度都超過中央馬薩式斜頂,感覺有些不搭調。我們要到車站東邊的 大丸百貨內用餐。由北口穿越車站,穹頂下的空間[圖2],再次震撼。
接下來就是跟著子女在人群裡穿梭,接著就走到在 大丸百貨12樓「永坂更科」蕎麥麵店舖[圖4]外,這是老爸最愛的料理,他有連吃4~5日不膩的紀錄。永坂更科是一間有200多年歷史的蕎麥麵名店,320年前 布屋清助賣起蕎麥麵,布屋一族代代為料理蕎麥麵,第八代 布屋太兵衛掛起「永坂更科」招牌;目前有 麻布總本店、東京大丸店等7家店舖,交通問題,父親通常是到 大丸店用餐。我不喜歡吃冷麵[圖3上],所以點有熱湯的蕎麥麵[圖3下],真的是好吃。
明治神宮
滿足的一餐後接續下個景點「明治神宮」,直接在 東京站搭乘 JR山手線到 原宿站,一出站就是 神宮橋,跨過橋就進入森林般的 神宮御院。走入第一座 鳥居[圖5]代表進入神的領域,這條是南參道,參道需走兩邊,中間是神明走的,可跨越但別停留太久。這段路有500公尺長,沿途右側有咖啡廳、餐廳,左側可進入御院賞景,我們太晚來了,需在神職人員下班前到達 南神門。
這趟旅遊在 八幡宮也有看到 酒樽,神社祭祀原是奉獻稻穀,釀酒後一樣可奉獻;明治神宮的酒樽牆[圖6]超大,來自日本全國各地酒廠,對面是洋酒牆,都是橡木桶,較單調。南、北參道會合處有第二座鳥居[圖7],這是日本最大的木造鳥居,高12m,柱間寬9.1m,依習俗進入第二道鳥居代表更親近神。走過大鳥居進入 正參道,參道88°北轉來到 明治神宮的核心區域,前方[圖8]第三鳥居後方就是 南神門。
第三鳥居前有「手水舍」,掛著 明治天皇和 昭憲皇太后牌子,女兒說可以尋找很多“愛心”圖案,代表兩人恩愛。我實在難以相信,明治天皇是什麼時代的人,哪來這種心思,結果真有許多“愛心”圖案,出乎我的想像。走入 南神門[上圖]就是核心區域了,周邊有圍牆環繞,正前方是巨大的 正殿[上3圖],嚴格說起來這是 拜殿,我想看的是官網首頁那座 本殿,但一般民眾僅能在 拜殿參拜,很難見到整棟橙色,屋頂有千鳥破風和唐破風的 本殿。
遇到舉辦婚禮儀式,結束後工作人員離場[圖9],大殿前兩叢大樟樹,大殿的左側樹下是 繪馬褂所[圖10],木板牆上掛滿貢獻的 繪馬。大殿的右側看似一株的樟樹是夫妻樹[圖11],兩株大樹以「注連繩」相繫,許多夫妻或情侶在此拍照。下午四點半一到,社務所工作人員準備打烊,我們也該離開了,選擇由北參道離開,[圖12]是北參道入口處的鳥居。
澀谷
澀谷是子女們安排的行程,他們各有自己想逛的商店,假日的 澀谷人潮以前領教過,與 家兄從 東京、澀谷、新宿、池袋一個個站逛,每個站人潮都是爆多,討厭人多的地方的我,從此不敢到 東京。十幾年後再度陷入 澀谷的人潮,十字路口一綠燈,千軍萬馬湧出,一樣駭人。不過這次只到一處,而且有心理準備,沒被嚇壞;稍逛一下我就懶得再走,坐在人行道邊等,家人陸續到齊後準備離開 澀谷。
澀谷站 女兒先行離開去找在 日本工作的同學,我們則搭 山手線返回 五反田,選了一家在 目黑川旁的炸豬排店,又是美味的一餐,缺點是出餐的速度實在太慢。住在 五反田站附近4晚,對周遭了解卻不多,吃完晚餐已八點半,老婆與 小兒子搭地鐵到 品川與 女兒會合。我和 大兒子順著 目黑川邊道路小小逛了一下 五反田,今天一樣是充實的一日。
4月21(日) 返家
搭 成田機場中午的飛機返台,早上九點就到飯店櫃台辦退房,我們要搭的 京城電鐵起站在 日暮里,一樣是 山手線的車站,但 五反田和 日暮里差不多是對角線,也就是不管是正向或反向列車都要搭很久,所以需早早出門。在 日暮里站下車後,轉到 京成電鐵搭 京成本線到成田機場,列車一來一家人就好興奮,搭到 Skyliner50周年紀念列車[上圖],離開 東京前搭到特殊車款,也算是小確幸吧。
相關文章:東京行---(一)台場、銀座
參考資料:Tokyo Station City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