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青剛櫟.jpg

本篇是多年前貼在 Power of Black網站上的文章,當時的昆蟲書籍仍以翻譯日文書為大宗,為了同好閱讀方便所以將自己心得寫下來,雖然目前翻自日文的昆蟲書籍比例降低許多,本篇似乎嫌多餘,但還是加減看看吧。

本文

我為了瞭解 日文昆蟲書裡的 櫟木、枹樹、栃木...等等,到底與台灣的哪些樹木相似,不知問過老爸幾次,他每次都詳加解釋...但我總覺得不是重點,而他總是說就是這麼分的呀!!兩人之間沒有交集,後來 老爸總算摸清楚我的癥結在哪裡...點我一句:會不會分 雞油樹,想一想 雞油樹的情形就知道啦!!

我也恍然大悟...雞油(櫸)、紅雞油(榆)是榆科,而白雞油是光臘樹科......。

首先要將分類上的 科、屬、種 觀念拿掉,日本書寫的 椎木...等樹不是指特定樹種,只是一些外型相似的樹的民間統稱。且與 台灣一樣,各地的稱呼並不一定一樣,且同一個名稱,在甲地和乙地可能只不同的種類,只是俗稱,不須太認真。

栗(クリ):單純的幾種食用栗子。
橡(クヌギ)=櫟(クヌギ):泛指一般殼斗科植物,種子較圓,如台灣的各種 柯(石櫟)---三斗石櫟...等。
椎(シイ):泛指一般殼斗科植物,種子較長,也許可包含 青剛櫟,但一般而言種子比 青剛櫟大,台灣沒產標準的椎。
樫(カシ):指上述樹皮偏紅褐色,材質堅硬種類,台灣的 赤皮為標準的 樫,部分書籍將 青剛櫟等絕大多數殼斗科樹種都翻譯為 XX樫,顯然是不瞭解日人習慣。
栃(トチ):種子扁的殼斗科植物,也許 台灣的 后大埔石礫可算是。
柯(カシ):種子在成長期間一直為殼斗包裹,待成熟時殼斗裂開,露出種子,如:細刺苦櫧、火燒柯(火燒栲)。
:同 柯 但種子較小的種類,如:長尾尖葉櫧(細葉長尾栲)。
:同 柯或櫧...我還沒弄清楚差別在哪裡,但是不論 柯或櫧中文俗名都有人稱栲,如上面的例子,如:火燒栲(火燒柯),長尾尖葉櫧(細葉長尾栲)。
柏(カシワ)=槲(カシワ):葉緣呈波浪狀的種類,如:槲樹、槲櫟。因為青剛櫟的鋸齒狀有些植株呈深鋸齒狀,也會被稱為XX槲。
山毛櫸:因為長相類似 櫸,故名山毛櫸。台灣有一種:台灣水青岡。
楢(ナラ):單指特定樹皮具深縱裂紋的幾種櫟屬(Quereus)樹木。
柯與椎實際上難以區分,各地方名稱混淆。
大致上全寫了,還差一種 枹樹非常常見的字眼,說出來會氣死人...
枹樹:上述種類秋冬會落葉的即是,包括槲櫟、槲樹或是栓皮櫟、枹櫟、...等等。北橫或尖石那些 栓皮櫟林,日本人就會稱 枹樹林,日文中無單一的 枹 這種樹。

以上是 日本民間習慣上對 殼斗科植物的分類,但因各地方 『長、圓』,『大、小』標準不一,所以名稱會有所不同。

台灣殼斗科植物共四屬(舊分六屬)43種,遠較日本的22種為多。中文名稱大都延用日據時期的名稱,非常紊亂,許多政府出版品名稱中文都不同,甚至於同一組學者寫的書中文名稱也有所不同。
我整理的資料對分類沒有幫助,僅僅是讓同好在看 日本書籍時能大約知道書上到底寫甚麼『樹』而已。

殼斗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殼斗科植物目錄

植物相關請點選:植物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