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鳳菜

白鳳菜 北海岸 萬里.jpg
北海岸 萬里

Gynura divaricata (L.) DC. subsp. formosana (Kitam.) F. G. Davies 白鳳菜 [菊科]

Gynura formosana Kitamura

別稱:台灣土三七、長柄橙黃菊

特徵: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莖平臥狀、斜升,常呈紫色。葉厚,被毛,匙形或長橢圓形,先端鈍;葉基下延成葉柄,葉緣不規則裂片或琴狀羽裂。頭花少數,具長總梗,通常在5cm以上,可長達15cm;密被短毛,常有分支。總苞筒狀,基部具線狀或披針狀小苞片,總苞片單層,狹披針形,先端漸間。花冠黃色至橙黃色,小花管(筒)狀,長1~1.5cm,下部細,上部擴大,裂瓣管狀。瘦果圓筒形,褐色,冠毛白色。

白鳳菜 北海岸 富貴角.jpg
北海岸 富貴角

分布:台灣特有亞種。主要分布於海濱地區,以北部、東部、南部及 澎湖的砂礫海岸較為常見。花期以春、夏兩季為主,3~4月間 北海岸 三芝、石門一帶岬角區海岸,可見到數量龐大的黃花盛開。

本種亦出現於部分低海拔山區,多在稍遮蔭林緣零星出現,生態環境與海濱族群差異頗大;植株及葉片明顯大於海岸地區族群,壯碩植株猶如 黃花三七草般。

白鳳菜 東北角海岸 鼻頭角.jpg
東北角海岸 鼻頭角

白鳳菜原被認為是 台灣特有種植物,近年來被處理為 G. divaricata 下的亞種。G. divaricata 分布於 中國、香港、越南等地,稱做 白子菜,又名 白背三七;是 三七草屬(GYNURA)的模式種,為中藥、草藥常見藥材。一般而言植株較 白鳳菜高大,植物體可達60cm,花朵稍具香味,常有栽培。

白鳳菜 台北 士林 栽培種.jpg
台北 士林 栽培種 白鳳菜

白鳳菜在健康食品概念的吹捧下,已成為桌上菜肴,味道與 紅鳳菜沒什麼差別。我一直納悶,部分岬角海岸的 白鳳菜,葉厚且密被毛;這形態的 白鳳菜也有人吃嗎?如上圖 鼻頭角產 白鳳菜,葉表長著大量的密毛,大概不好消化吧,我想這是 白鳳菜遲至近年才提倡上餐桌的原因。

紅鳳菜

紅花菜 花蓮 壽豐.jpg
花蓮 壽豐

Gynura bicolor (Roxb. et Willd.) DC. 紅鳳菜  [菊科]

Cacalia bicolor Roxb. ex Willd.

別稱:紅菜、紅背三七、補血菜(台灣)

特徵:多年生草本。莖多分枝,呈紫色至暗紅色。葉厚,嫩葉被稀疏毛,橢圓形或倒披針形,先端銳尖;葉基漸縮下延成葉柄,葉下表面紫色至暗紅色。頭花少數,繖房狀排列;總苞筒狀,基部具線狀至披針狀小苞片;總苞片單層,苞片線狀披針形,長1~1.5cm。花冠黃色至橙黃色,小花管(筒)狀,長1.3~1.5cm,下部細,上部明顯擴大,裂瓣管狀。瘦果圓筒形,冠毛白色。

紅鳳菜 台北 植物園.jpg
台北 植物園

分布:原產於 東南亞。為 台灣次要栽培蔬菜之一,品種繁多,變異大。台北地區種植較多,菜農大多利用菜園一角小面積栽植;近年來健康食品越受重視,紅鳳菜栽培面積增加許多,全台各地皆有,並出現大面積專業化重植。花期以春、秋為主,一般蔬菜栽培不易見到開花結果。

一直以來並未注意到 紅鳳菜的學名,以為它是 白鳳菜的原(承)名亞種;直到與格友 福星花園討論後,經提醒才注意到兩者之間是同屬(GYNURA)中不同的兩個種。

紅鳳菜 士林.jpg
台北 士林

紅鳳菜一般都直接稱 紅菜,紅菜在我家裡餐桌上以煮湯為主,父母親還算喜歡這道菜,我則討厭那種滑溜的口感,所以不喜歡吃 紅菜。不只 紅菜,目前標榜的健康蔬菜好多都是有“滑溜”的種類,對我而言個個排斥;要吃的健康也要滿心歡喜吃才健康,不是嗎?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臺灣的海濱常見植物  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鄭元春

                 台灣的野花(2) 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林文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