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氏通泉草

佛氏通泉草 台北 內湖.jpg
台北 內湖

Mazus fauriei Bonati 佛氏通泉草  [玄參科/蠅毒草科]

Mazus taihokuensis Masam.

Mazus miquelii Makino var. stolonifer Nakai

別稱:台灣通泉草

佛氏通泉草 內湖.jpg
台北 內湖

特徵:多年生草本,具短匍匐莖。根生葉長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狀匙形,葉緣不規則裂至深裂,兩面被粗毛或下表面僅葉脈被毛,寬翼,葉柄長1~4 cm;具走莖但不一定長。花序5~15朵花,花徑1cm以上,淡紫色至紫紅色,稀白色。果,扁球形,下半部包覆在宿存花萼中。

佛氏通泉草 台北市區.jpg
台北市區

分布:佛氏通泉草(M. fauriei)分布於 日本和 台灣,常見於北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低海拔山區另有攣生種 烏子草(M. miquelii),外觀以長走莖等等特徵與本種區分。烏子草(M. miquelii)中偶見開白花植株,烏子草命名者 牧野氏曾將其名為 M. miquelii f. albiflorus;一樣偶見開白花的 佛氏通泉草,學者做法各有不同,佛氏通泉草大概沒特別定名吧。

佛氏通泉草 台北市區.jpg
台北市區,淡紫、紫色和白色三色混生

佛氏通泉草(M. fauriei)在過去被當成是 烏子草(M. miquelii),曾經因兩者 染色體、習性、唇瓣斑點排列方式等因素而區分開來,但有學者認為不妥,兩者還是應該合併;該分該合屬於分類學者層級的問題,這裡僅依照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分法,將兩者合併。上述暈頭轉向的問題總算解決,結果 通泉草屬(MAZUS)另外有個孿生兄弟 通泉草(M. pumilus)又來攪和,還好它植株及花徑都遠小於 佛氏通泉草(M. fauriei),實體差異頗大不至於搞混,但照片就不容易分辨了。

佛氏通泉草 台灣大學校園.jpg
台灣大學校園

從晚冬開始,台北市區裡的 佛氏通泉草開出可愛的紫色小花。清明前後,幾乎市區所有草地都有它的蹤影,北部低山區更是發瘋似的成片綻放;如此顯而易見的小野花,總不能一直不面對吧,只好硬著頭皮寫了。其與 通泉草間細些微差異注意[特徵]中有顏色部份,多少可區分出來;不過坦白說,有時遇上特別營養的 通泉草(M. pumilus),還是會愣在那裡,但這情況極其少見。

通泉草

通泉草 宜蘭 頭城 石空子.jpg
宜蘭 頭城 石空子

Mazus pumilus (Burm.f.) Steenis 通泉草  [玄參科/蠅毒草科]

Mazus rugosus Lour.

Mazus japonicus (Thunb.) Kuntze.

別稱:六角定經草、白仔菜

通泉草 台北市區.jpg
台北市區

特徵: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生葉早落;莖生葉大多叢生於莖下半部,倒卵形,葉緣齒狀至鈍鋸齒狀,兩面被毛或變無毛,葉柄0.5~3 cm長;不具走莖。花序3~20朵花,花徑通常0.5~0.7cm,淡紫色至紫紅色,稀白色。果,扁球形,下半部包覆在宿存花萼中。

通泉草 台北市區.jpg
台北市區

分布:俄羅斯(東亞)、中國、韓國、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印尼、新幾內亞 以及 喀什米爾、印度、不丹、中南半島等地。台灣分布於全島低海拔荒地、路旁及市區。

通泉草 松山.jpg
台北 松山

分辨 通泉草(M. pumilus)與 佛氏通泉草(或 烏子草)可從花朵大小、葉緣缺刻及有無走莖區分;在同樣環境下 通泉草花朵小很多,佛氏通泉草(M. fauriei)大上一號。通泉草葉緣呈較規則的齒狀或鈍鋸齒,佛氏通泉草葉緣大多不規則淺裂;通泉草不具走莖,佛氏通泉草具走莖,但不一定長出來。

阿拉伯婆婆納  通泉草.jpg
通泉草 & 阿拉伯婆婆納 台北 士林 外雙溪

另外,長久以來我一直以萼瓣裂的深淺來判斷兩種,佛氏通泉草(M. fauriei)萼瓣裂深度約1/2,而 通泉草(M. pumilus)則更深,裂瓣呈披針型。此種判斷萼瓣方法,廣用於觀察野花同好之間;只是奇怪,為何專業書籍以及檢索表皆未提及,當中是否存在盲點?原因可能是兩者實體大小差異太大,不需要以細部來判斷即可分辨吧。

玄參科相關種類請點選:玄參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野花365天 秋冬篇 大樹文化 張碧員‧張蕙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