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菟絲子 蘆竹.jpg
桃園 蘆竹

Cuscuta campestris Yunck. 平原菟絲子 [旋花科]

別稱:菟絲子、菟絲、無根草

特徵:一年生寄生草本,莖,纏繞性,光滑;黃色至黃褐色,絲狀,以吸器穿入寄主莖中吸取養份。葉退化成細小鱗片,肉眼難以觀察。花,密集簇生,白色至淡黃(綠)色,徑約2mm。果,球形至扁球形,徑可達3~4mm。

分布:原產於 北美洲,已名列世界侵入性雜草之中。台灣分布於海邊、低海拔平野、市區草地、安全島;算是極常見的野草,以海邊荒地最為常見。菟絲子寄主植物範圍非常廣,平原菟絲子寄主植物多達百種以上。

平原菟絲子 花、果放大圖.jpg
花、果放大圖

菟絲子是一種 春、夏季常見的寄生植物,對植物稍有概念的人看到它都會說是「菟絲子」;可是這卻是個難纏的傢伙,我們常見的「菟絲子」其實是 北美洲外來種的 C. ampestris 平原菟絲子,而不是傳統中藥入藥的 C. australis  菟絲子。昔日常見的 菟絲子早已悄悄被入侵的 平原菟絲子取代,只是它們長得太像,大家沒注意或不在意罷了。

上圖是 平原菟絲子的 花與果 放大圖,平原菟絲子花冠裂瓣先端尖銳,菟絲子則較鈍;平原菟絲子花冠內的鱗片大,菟絲子則很小須將花撥開才見得到 。平原菟絲子的果實以球形居多,菟絲子則以扁球形為主,一般約3mm。

平原菟絲子 北海岸 老梅.jpg
北海岸 老梅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因出版時間較早,第肆卷中 CONVOLVULACEAE(旋花科) CUSCUTA(菟絲子屬)僅列出 菟絲子(C. australis)、中國菟絲子(C. chinensis)、台灣菟絲子(C. japonica var. formosana)三種。在 民國89年(2000年)以後,平原菟絲子(C. campestris)、日本菟絲子(C. japonica var. japonica)被發表為 台灣新紀錄種,台灣 菟絲子屬(CUSCUTA)植物增加為5種。

其中 日本菟絲子(C. japonica var. japonica)與 台灣菟絲子(C. japonica var. formosana)兩變種花形狀較長明顯不同,易與其他種類分辨;菟絲子(C. australis)已卅年未有正式採集紀錄,野外極為少見;中國菟絲子(C. chinensis)則 台灣本島不常見,紀錄大多為 澎湖、金門、馬祖;所以一般見到的 菟絲子(CUSCUTA),應該都是 平原菟絲子(C. campestris)。遇到 菟絲子時不妨多瞄一眼,看看能不能找出非 平原菟絲子植株。

旋花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旋花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Cuscuta L. (Convolvulacrae) in Taiwan

                 菟絲子的形態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