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ussonetia kazinoki Sieb. 小構樹 [桑科]
Broussonetia monoica Hance
Broussonetia kaempferi Sieb. var. australis Suzuki
[註]台灣植物誌及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小構樹使用的學名 B. kazinoki 為 B. monoica X B. papyrifera交配種,是人工繁殖樹種,可稱為 楮樹。小構樹的學名應該是 B. monoica。
別稱:日本楮樹
特徵:落葉性灌木至小喬木,高2~4m。小枝常橫向生長,枝條細長;幼枝被毛。葉卵形至長卵形,長可達7cm;不裂或3~5不規則凹裂,鋸齒緣,先端漸尖至尾尖,基部近圓形;表面粗紙質,下表面近無毛;葉柄短於2cm。
雌雄同株,雌花頭狀花序,球形,被柔毛;花被片筒狀(看不出來),花柱管狀,看似鬚毛,綠色或紅褐色。聚花果球形,直徑0.8~1cm,成熟時亮橘紅色。雄花頭狀花序,花序直徑0.81cm,花被片3~4裂,裂片三角形;雄蕊3~4,花藥橢圓形。
分布:中國、韓國、日本、台灣。台灣分布於北、中部低至中海拔山區,多出現於林緣、道路旁。本種不似 構樹(B. papyrifera)般常見,多出現於山區,春季開花,雌雄同株,通常晚春至初夏可見紅果。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桑科(MORACEAE) 構樹屬(BROUSSONETIA)列出三種,檢索表以葉柄長短區分,葉柄長2cm以上為 構樹(B. papyrifera),一種先驅樹種,市區閒置稍久空地就會冒出的雜木,非常容易見到。葉柄2cm以下區分為 楮樹(B. kaempferi)與 小構樹(B. kazinoki)兩種,前者為蔓性灌木,雌雄異株,後者是小喬木,雌雄同株。
實際 台灣森林中並沒 楮樹(B. kaempferi)這種蔓性灌木存在,台灣的 構樹屬(BROUSSONETIA)只有 構樹(B. papyrifera)和 小構樹(B. kazinoki)兩種。而另一種 B. kazinoki 為 B. monoica X B. papyrifera 的人工繁殖樹種,是專為造紙而培養出來的樹種,台灣所稱的 小構樹學名應該是 B. monoica。因為 B. kazinoki目前仍廣泛使用中,避免混淆,因此將兩個學名一併擺上。
小構樹(B. kazinoki)通常出現在山區,一般海拔3、400公尺以上才出現,其花、果大小與 構樹(B. papyrifera)差異甚大,實物不至於混淆,照片就有可能誤判。小構樹(B. kazinoki)雌雄同株,這一點是與雌雄異株的 構樹(B. papyrifera)最大的不同;構樹雄株春季開花,花謝後花粉存在於空氣中,等待著雌株夏季開花授粉結果。小構樹雌雄同株,也是雄花先開雌花較晚,但雌、雄花期有重疊,很容易見到枝條上雌、雄花共存的景象。
桑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桑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