槭葉牽牛(番仔藤).jpg
台北 南港

Ipomoca cairica (L.) Sweet  槭葉牽牛  [旋花科]

別稱:番仔藤、掌葉牽牛、五爪金龍

特徵:多年生纏繞性草本植物,莖無毛,具塊根。葉,5~7掌狀全裂,裂片全緣,披針形至卵形;葉柄長2~6cm。花,漏斗形4~6cm,稍小於 銳葉牽牛(Ipomoea indica),淡紫色,花心 深紫色;花稍耐日照,稍陰處即使午後仍有部分盛開花朵。果,稀少不易見,球形。本種為最常見野生 牽牛花,全年可見開花,夏季較多。

槭葉牽牛 台北 大安區.jpg
台北 大安區

分布:一般認為原產於 北美洲,為 泛熱帶地區植物。本種早在 日治之初(1896年)即有紀錄,顯見其在 清代即已成為歸化植物;當時的紀錄認為是由 熱帶亞洲引進,或許 南洋諸國比 台灣早接觸本種吧。台灣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北部地區明顯為最強勢的 牽牛花屬(IPOMOEA)植物,數量遠多於 銳葉牽牛(Ipomoea indica);越往南優勢漸減,南部則與其他同屬植物並存,但仍為常見種類。

槭葉牽牛 台北 南港.jpg
台北 南港

槭葉牽牛在 台灣可以用“隨處可見”來形容,市區、郊區空地到山區空曠地、林緣、道路旁都可見到。屬於“晨開型”種類,較 銳葉牽牛(Ipomoea indica)耐日照,若陽光較弱,有些能撐到下午。奇怪的是這種繁殖力如此強的植物,結 果(種子)量卻少得不成比例;整片每日開上數百朵花的 槭葉牽牛棲地,能尋獲的蒴果相當少。這種牽牛花原本結果率就如此低?或是 台灣的氣候讓它蒴果稀少?蠻好奇的一件事。

「槭葉牽牛」顧名思義葉子長得像“槭葉”,但要說它像“槭葉”還不如說像“掌葉”,因此也有人稱它為 掌葉牽牛。但 掌葉牽牛另有其種,本屬另一歸化種 Ipomoea mauritiana也稱 掌葉牽牛,這是一種“夜開型”種類;為避免混淆,這裡還是以 槭葉牽牛名稱較佳。至於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使用 「番仔藤」這個名字,這類開紫花系的野牽牛老一輩全稱 番仔藤,日治時期以前從海外引進的物種全冠上『番』(或『蕃』)字,本種是最常見的一種,「番仔藤」這個名字自然冠在它身上。

旋花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旋花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野花365天 春夏篇 大樹文化 張碧員‧張蕙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