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瓢蟲  野當歸 大屯山.jpg
台北 大屯山 七星瓢蟲 & 野當歸

鞘翅目 瓢蟲科 雜食性瓢蟲 瓢蟲亞科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  七星瓢蟲

特徵:體長6~7.5mm,體寬4.0~5.7mm。前胸背板黑色,前緣兩側各一白色斑紋。頭部黑色,亦有一對小白斑。翅鞘橙紅色,各具3枚黑斑,翅鞘接合處前緣有一枚較大黑斑。本種屬於中大型瓢蟲,體型為橢圓形;無近似種類好區別,很少成群出現。

分布:整個 歐亞大陸、東南亞、紐西蘭,為世界最著名的昆蟲。台灣主要分布於平原地區,喜歡在低矮植物上出現,多見於草地或農田。

七星瓢蟲 北海岸 石門.jpg
北海岸 石門

台灣最常見的瓢蟲為 七星瓢蟲、六條瓢蟲 和 赤星瓢蟲,其中 七星瓢蟲的知名度最高。人們只要聽到“瓢蟲”,自然而然就聯想到 七星瓢蟲,瓢蟲的代表種類就是 七星瓢蟲。我在部落格裡寫 瓢蟲理應先寫 七星瓢蟲,但始終沒有清晰的照片可貼。雖然其為 台灣最常見的種類之一,但對我而言卻不常見;原因是 七星瓢蟲主要出現在鄉村田野、開闊草地,而我假日都是往山裡面跑,自然少見這種昆蟲。

在 大台北地區,相較於常出現在安全島、人行道及山區灌木、雜草的 六條瓢蟲,以及常見於公園樹上、竹林及低海拔山區道路的 赤星瓢蟲,遇到 七星瓢蟲的機會是相對少的多了。大台北地區,除了各 河濱公園草地外,台大校園(農耕區)是較易見到的地方;河濱公園因為風大,照片大多模糊;手中能看的 七星瓢蟲照片全是 台大校園內拍的。

七星瓢蟲 苗栗 西湖.jpg
苗栗 西湖

七星瓢蟲的學名早在 1758年即建立,命名者是「學名命名法」創立者 林奈氏(Carl von Linné[註] )本人。林奈氏於 1753年由植物開始採用此「雙名法」,在學名當中常見命名者『 L. 』即專指 林奈氏本人。1758年動物種類也採用此法,可以想見 七星瓢蟲與人類間“親近”的程度。雖然 瓢蟲的代表種類就是 七星瓢蟲,而人們心目中的 瓢蟲為圓形;需注意 七星瓢蟲實際上是 橢圓形非圓形。這點可能圓形看起來較可愛,七星瓢蟲與可愛畫上等號,圖案、商品上的 七星瓢蟲自然就變成圓形了。

[註]Carl von Linné 也常常只寫 Carl  Linné,其中的“von”是貴族的意思,瑞典國王因 林奈氏在植物分類的成就而封為貴族,從此 林奈氏本人也喜歡用 Carl von Linné 這個名字。名子與姓氏間加上“von”代表貴族,這個傳統在 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 泛日耳曼國家廣泛使用。

瓢蟲相關種類請點選:瓢蟲總科目錄

參考資料:瓢蟲‧瓢蟲 虞國躍著 王效岳審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