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茼蒿 台北市區.jpg
台北市區

Conyza sumatrensis (Retz.) Walker  野茼蒿 [菊科]

別稱:野地黃菊、野塘蒿

特徵:一年生草本,高大菊科野草,高30~150cm,莖密被粗毛。部分高大的植株下半會形成亞木質化現象。

野茼蒿.jpg
台北市區

基生葉長倒披針形,葉緣鋸齒至分裂。全年可見開花株,幼株像極了食用 茼蒿。頭花奶瓶狀約3mm,淡黃至白綠色,數量極多;總苞灰綠色,被粗糙短毛;苞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先端漸尖;外層苞片約半於內層或更短。瘦果極小,冠毛黃褐色。

分布:雖然本種學名標示為 蘇門達臘產,但實際上原產於 南美洲。已成為泛世界性熱帶至亞熱帶侵入性野草。台灣分布於低至中海拔開闊地,是極為常見的雜草。

野茼蒿 南港.jpg
台北 南港

不知怎麼寫 野茼蒿(C. sumatrensis)和 加拿大蓬(C. canadensis),只能照著書本約略描述。坦白說我很討厭這類菊科野草,總是將它們和髒亂聯想在一起,所以從來也沒仔細看過這類野花。這種能在短時間填滿整個空地的野草,強過任何菊科植物,是屬於 “邪惡型”野草。好在其為一年生草本,當它們瘋狂生長、開花、枯萎後,其它野草才佔據這個空間;在都市裡枯萎後的空間通常會被一樣是“邪惡型”野草的 大花咸豐草(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取代。另外郊區或海邊常見的 美洲假蓬(C. bonariensis)也是長相類似的一種,本種植株較小,頭花明顯較大,可以此區別。

野茼蒿 台北市區.jpg
台北市區

看了前面三張照片,或許還無法聯想出 野茼蒿是什麼。看看這張公園邊的角落,圖中一枝枝高高的野草見過吧!只因公園邊緣架起鐵絲網,鐵絲網外沒除雜草,幾個月內就成為這副德性。下方亮綠色為 大花咸豐草(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幼株,中間部分一枝枝長條狀高度超過100cm的就是 野茼蒿;野茼蒿群中藏著部分孿生兄弟 加拿大蓬(C. canadensis)。這就是都市裡的菊科“邪惡三劍客”,只要有未整理的草地,它們總能很快地填滿,弄得蚊蠅叢生、雜亂不堪;野茼蒿與 加拿大蓬甚至連水泥地都不放過,先從邊緣、接縫長出,一步一步佔滿水泥地。

還有一點非提不可,千萬別以為他就是食用野菜的 野茼蒿喔!食用的 野茼蒿是 昭和草(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不是這種。以下是在 昭和草(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一文中的描述:『昭和草算是所有“野菜”中最可口的,我登山時曾巧遇山友請吃泡麵加野菜,吃起來非常可口,詢問之下答:昭和草、野茼蒿。回家後拔 野茼蒿(假蓬屬)如法炮製煮來吃,苦到無法下嚥,最後連麵都倒掉;原以為可能煮法錯誤,再仔細想一想,山友說的「昭和草、野茼蒿可能都是指同一種,就是 昭和草。』。想嚐嚐苦味如何的人不妨試試,這討厭的傢伙吃不死人的。如此討人厭的野草,也非一無是處,《臺灣的常見野花》書中描述它可治療蟲傷。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塔山自然實驗室 野茼蒿、加拿大蓬與美洲假蓬

                臺灣的常見野花(一)  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鄭元春

                台灣野花365天 秋冬篇 大樹文化 張碧員‧張蕙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