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東和禪寺‧鐘樓.jpg
東和禪寺「鐘樓」

最早知道這個『鐘樓』是國中時搭錯車發現的,那時不知道自己搭錯車,上車找到座位就睡,醒來時看到馬路邊一個日式『城門』,嚇一大跳,以為自己誤入其他時空。回家後拼命描述所見,才知道是「曹洞宗」 [註1]「台北別院」的「山門」,位置在 仁愛路與 林森南路交界處。事後專程前往,只見黑色的「山門」內外滿滿的違章建築,「城樓」上佈滿曬衣架,晾曬著萬國旗般的衣物。住戶們對一個未曾見過的中學生在“自宅”閒晃頗為不滿,終於在我試著爬樓梯上「城樓」時,一位“老杯杯”再也按奈不住:「這是我家,你到底要幹嘛!」,之後我就被“轟”出「台北別院」。

東和禪寺2.jpg

「曹洞宗 大本山 台北別院」為 明治41年(1908年)由 大石堅童和尚發起興建,歷時兩年完成。因風災毀壞,於大正3年(1914年)集資重建,漫長的重建工作在 大正12年(1923年)完成「近代和風式建築」的 大殿。如今「台北別院」大殿被拆,改為「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還好「山門」在各界呼籲下保留了下來,整修並還以本來面貌,成為 古蹟---『東和禪寺‧鐘樓』。往昔這座 鐘樓是「台北別院」的正門,進入後直接通 大殿,山門的建造晚於 大殿,是 昭和5年(1930年)同樣以「近代和風式建築」的形式興建,穿過「山門」可發現其中一個通道孔有樓梯可以登上「鐘樓」[上圖]。「台北別院」另有「閩南式建築」的山門兩(?)座,方便 台籍信徒前往 觀音禪堂拜拜,皆倒塌拆除。

東和禪寺3.jpg

曹洞宗「台北別院」的 觀音禪堂 即今日的 東和禪寺,日治時期 日本佛教大舉進入台灣,超過10幾個宗派來台設立據點;在現實的壓力下,台灣的佛寺紛紛加入 日本宗派。這些為數眾多的 日本宗派中,以 曹洞宗和 臨濟宗較重視 台籍信徒,曹洞宗 台北別院院長 大石堅童和尚在 大正3年(1914年)重建 大殿時,於 大殿旁另籌建「閩南式建築」的 觀音禪堂,方便台籍信徒禮佛。民國34年(1945年)後 日人資產的「台北別院」院地收歸公有,「觀音禪堂」改為「東和禪寺」由原「台北別院」副院 心源和尚擔任住持。

東和禪寺4.jpg

由 林森南路的「鐘樓」底下走入,左轉踏著草地上的石階走,「東和禪寺」[圖1]出現了。走入「般若門」是個庭院,庭園中兩旁立著 四大天王 石雕,中間為 日式 地藏菩薩[圖2]石像,底座為 日治時期遺物,戴著毛線紅帽的菩薩感覺是新立上去的。圍牆後面即「泰北中學」。泰北中學原為 曹洞宗「台北別院」興辦之「私立台北中學」。「東和禪寺」為傳統的 三合院建築,正面有著 民國77年(1988年)新建的「拜亭」;拜亭後方為大殿,大殿 龍柱、石柱上都刻著『大正四年』字樣,捐獻者以 日本人士居多。東廂為「客堂」[圖4],西廂為「僧堂」,大殿與廂房間的拱門上分別寫著「談經」、「說法」[圖3],壁上鑲嵌著四塊建寺石碑,記載著建寺經過。

東和禪寺.jpg
照片掃描自「東和禪寺滄桑史」世佛雜誌社

老照片中的「大殿」與「觀音禪堂」,圖中可見 觀音禪堂 的屋頂為「翹脊式」,有別於 日本寺院,而與一般傳統台灣廟宇相同。此型式一直維持到 民國70年以後,因「後殿」與 附屬幼稚園失火,東和禪寺重新大幅翻修,屋瓦才改為「中國北方琉璃瓦」。近年配合周遭景觀再次翻修,廂房的琉璃瓦改成日式黑瓦,讓 鐘樓、廂房以及新建的 般若門 整體搭配得以協調。

今 東和禪寺的住持為 源靈法師,源靈法師年幼時即皈依 心源和尚門下,至 日本 永明寺覺皇園禪林部學習禪門儀規,學成返寺後,正式剃度皈依 心源和尚座下。民國80年(1991年)並到 浙江 寧波「天童寺」[註2]47代祖師 明晹和尚中接法脈,為 曹洞宗48代法子。

東和禪寺6.jpg
東和禪寺:台北市仁愛路一段21之33號。下方大公園綠地為已改名為「 民主廣場」的「中正紀念堂」。

[註1]台灣的佛教目前仍是「正信佛教」與「民間佛教」兩大主流,除了正式皈依的佛教徒外,大多數台灣人並不在意自己拜的寺廟是屬於哪一種。「正信佛教」以 禪宗、淨土宗 為主,其中 禪宗又分為 曹洞宗與 臨濟宗兩宗,對民眾而言兩宗之間沒什麼區隔。

台灣佛教在 日治時期受到很大的衝擊,從 地域性、單一性、融合性強迫轉變為 多元性、複雜性及分宗分派別。台北現存 日系宗派寺院有 曹洞宗的“台北 東門 東和禪寺”及 臨濟宗的“台北 圓山 臨濟護國禪寺”,都是 日治時期由 日本宗派直接興建的寺院,所以承繼當初所屬宗派色彩。除寺院名稱標示宗派外,院內僧尼實際上並未嚴格區分是哪宗哪派。

日治時期 日本佛教大舉進入台灣,其中 淨土真宗各派、淨土宗、曹洞宗、臨濟宗妙心寺派 佈教最為積極。日治時期台灣崛起的佛教四大法脈---「基隆 月眉山 靈泉寺」、「台北 觀音山 凌雲寺」、「苗栗 大湖 法雲寺」、「高雄 大岡山 超峰寺」,即分別成為 日本 曹洞宗及 臨濟宗派下。儘管 台灣的四大法脈僧尼互動頻繁,但表面上所屬宗派並不相同。曹洞宗最盛期除本部興建的「台北別院」及各地「佈教所」外, 基隆 靈泉寺、苗栗 法雲寺以及被 日本人視為 『台灣首寺』的 艋舺 龍山寺都成為其派下;並在 觀音山 西雲巖寺與 凌雲禪寺間立了「三十三觀音靈場石佛」。而 臨濟宗最盛時期則是除本部寺院、「佈教所」外,還納入 觀音山 凌雲寺、大岡山 超峰寺以及 日本人視為『台灣第一寺』的台南 開元寺 等等重要寺院。

[註2]天童寺:位於 浙江 寧波市郊太白山麓,至今已有1700年歷史。為 禪宗重要道場,並且為 日本曹洞宗祖庭。而「台北別院」所稱之“大本山”為 日本 福井縣 永平寺 及 神奈川縣 橫濱市 總持寺。

其他寺廟請連結:寺廟地圖

參考資料:東和禪寺滄桑史 世佛雜誌社(民國82年印行)

                 曹洞宗 東和禪寺

                 日據時期日本佛教之台灣佈教  松金公正 圓光佛學學報 第三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