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竹.關西【關西耶穌聖心天主堂】」中說明了 民國40年(1951年)起,新竹地區陸續出現了許多 天主堂的原因。這裡再說明一點,這些被 中國共產黨驅逐出境的西方傳教士,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的國籍,來 台灣佈教選擇沒有 天主教傳播的 新竹地區,多少依原國籍而在 新竹不同的鄉鎮傳播福音。選擇 關西的傳教士主要來自 加拿大,依新教、舊教分布來看,應該來自 加拿大的 法語區,因此我們認為 關西天主堂、石光天主堂這類型仿哥德式教堂為 法國式的教堂。
2009年、2012年的照片,門板及窗棱的顏色與 關西天主堂一樣為蘋果綠色。
這一篇就介紹比 關西天主堂還早完成的 石光天主堂,祂是 關西天主堂的參考原型,也是 關西最早出現的西方式教堂建築。石光原稱 石岡子,在 清代及 日治初期的 堡里時期為 石崗子庄,與 新埔街、咸菜硼街同屬 竹北二堡管轄。大正9年(1920年) 台灣行政區域大幅調整,成為 關西街下的大字單位,此次調整將“街”、“庄”從今日的村、里單位提升為鄉、鎮等級,村、里級的 咸菜硼街提升為 鄉、鎮級“街”的單位,同時更名為「關西街」,下轄原本的街、庄二十四個單位。
石光天主堂的經費來自 白莫樂神父兄長及兄嫂,為了追悼 白莫樂神父而捐獻建教堂。民國44年(1955年)12月25日正式啟用,在此做午夜彌撒。本教堂俸 聖方濟各沙勿略為 主保聖人,因此全名為「石光聖方濟各沙勿略堂」。教堂完工當時,有24位教友領洗,由 葛民誼神父擔任本堂,馮道南神父擔任第二任本堂,耿天道神父則為第八任本堂,祂們是最早到 關西的四位神父中的三位,都是 加拿大籍傳教士。
建築物中軸線設一座單塔,塔高三層,正門設於尖塔一樓,二樓開單圓拱窗,三樓正、背面並列三個圓拱窗,兩側面為兩窗,屋頂塔尖上置十字架。建物主體正面,在尖塔兩側設單圓拱窗,上方開一個圓窗,採硬山頂,兩班山牆略加高;除正面圓拱窗外,建築物側面設置多個大型圓拱窗,讓整座建物內部採光極佳。曾經做禮拜時教友滿座,隨著 石光人口外移及老教友凋零,如今做禮拜聖堂內常是空蕩蕩,盛況不再。
關西與 新埔間的交通動線是118縣道,石光里(石岡子)聚落就在公路邊,是 關西鎮最西側的里,再往西及 新埔鎮地界。石光天主堂位於公路邊的小崗上,理論上可成為 石岡子的地標,卻因為路邊的樓房遮擋而看不見。前往 天主堂可以橫跨公路的水道橋為標的,由水道橋旁階梯登上便可見到教堂高聳的尖塔,也可以看到往「石光古道」指標。這條水道通常都是乾的,水道上有堆置雜物,仍在使用或水路已改道不清楚。
其他教堂請連結:教堂地圖
參考資料:露德聖母朝聖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