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新竹.關西【關西耶穌聖心天主堂】中提到:『民國40年(1951年)以後,離開 中國陸續到台灣的 傳教士,遂將重心擺在北部,尤以 新竹地區為重點...』,這些被 中國共產黨驅逐出境的西方傳教士,多屬於 耶穌會士,台灣中南部地區早在 清代即有 道明會布教,因此選擇北部地區,新竹是布教最為成功的地區。來到 新竹的 教士以大陸 揚州監牧區為主,類似點對點方式在不同的鄉鎮傳播福音,其中 竹東的傳教士多來自 安徽 安慶傳教區,是 新竹 天主教傳播最成功的鄉鎮。
來自 安徽 安慶傳教區的 西班牙籍 安徽德神父於 民國41年(1952年)11月來到 新竹,在 竹東、關西、芎林、新埔、湖口等鄉鎮短暫停留。數次的 竹東走訪後,於42年(1953年)1月在南仁街租下房子,數日後同樣從 安慶被 中共驅逐的 西班牙籍 吉愛慈神父、葉方西修士也來到 竹東,在 竹東成立 耶穌會團體。一開始從找回來自 中國大陸來台的軍人、老師等教友開始,逐漸吸收本地人。隨著一樣來自 安慶的 陳恩神父、王東儒神父、吉愛慈神父、駱駿神父、...加入,安徽德神父於是開始爭取興建教堂。
竹東因林業、礦業發達,曾經是 新竹地區僅次於 新竹市的重要城鎮,在來自 安慶傳教區的 耶穌會教士團努力,成為 耶穌會布教最成功的鄉鎮,在 安徽德神父推動、爭取、募款下,羅以禮修士設計,一所 西班牙式中型大教堂在 竹東 中興大排(洗衫坑溪)另一側出現,民國43年(1954年)3月8日,臺北總主教祝聖了 竹東教堂,是 二戰結束後第一個在 台灣興建的中大型教堂。竹東天主堂全名「竹東無玷聖母堂」,教堂建築長寬比為3:1,有著高聳的鐘樓、尖角開窗、原入口處圓形玫瑰典型花格窗,成為 竹東的地標。
東林路、仁愛街側,目前屋頂山頭、十字架已拆除,成為平頂,照片是2014年拍攝。
位於東林路河道另一側的 竹東天主堂,原本是清淨的場所,無奈鎮公所在教堂對側蓋了「中央市場」;如今的東林路是午前 竹東人潮最擁擠的一條路,兩旁攤販在傍晚時分轉為夜市,一樣是熱鬧非凡。竹東天主堂是 新竹地區發展最成功的教區之一,時至今日集會仍有兩、三百位教友參加。天主堂不敷使用下,東林路側的外圍平房改建成三層樓房,民國77年(1988年)教堂南側建 世光教養院,這座地標終至隱沒在周邊建築之中,只有從東南側某些位置還能見到教堂尖塔。
東林路、巷弄側,照片左邊十字架即被遮擋的 竹東天主堂大聖堂,即 民國43年(1954年)落成之歷史建築。
竹東天主堂積極在 竹東各村里發展,民國44年(1955年)起,在 上坪、二重埔、下公館分別設立 天主堂及幼稚園,49年(1960年) 耶穌孝女會 金學良修女開設 尚智小學,53年(1964年) 軟橋天主堂落成,接續開辦托兒所、研習班、教養院,是 台灣發展最成功的 天主教會之一。竹東天主堂於 民國108年提報登錄為歷史建築,計畫整理不當增設之建物減量,新竹縣政府同時有計畫整頓中央市場外攤商,在未來的時日,這座地標或許能再重見天日。
打從廿幾年前玩蟲開始,竹東就是我假日常前往的地點,到 尖石、水田、宇老、秀巒或 五峰、清泉、白蘭、觀霧,都會先到 竹東停留;早餐總是選擇小籠包,或吃完再出發,或直接帶上車,好幾家小籠包供選擇,是此地早餐的特色之一。這回專程到 天主堂內想拍鐘塔,承蒙 張隆順神父帶領,參觀了最早成立「小聖堂」[圖1],進入「大聖堂」[圖2]、[下圖]內,走訪這座神往已久的建築。在 張神父介紹下,了解 竹東天主堂的發展經過,聚會時教友人數達二、三百人。
大聖堂內右側 聖母祭壇[圖4]前地板上,有磨石子圖案[圖3],是1854年3月28日 聖母顯靈紀念,也是百年後 竹東天主堂開堂紀念。竹東天主堂的神職人員,目前有兩位神父,除帶我參觀聖堂的 張隆順神父外,另有一位個子頗高的 比利時籍 高立良神父。與 張隆順神父閒談間,聊到我大學時一位很熟的學長,現在是 新竹市區的 葉元良神父,曾經與 同學相約去拜訪他;人的緣分就這麼妙,張神父與 葉學長也很熟,他每年也會到 竹東天主堂來。
其他教堂請連結:教堂地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