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zukia shikikunensis Kudo 鈴木草 [唇形科]
別稱:假馬蹄草、台錢草
特徵:草本,具匍匐莖,植株常斜上或直立,植物體高50~100cm;莖方形,密被揉平展白色硬毛或白色長揉毛。葉紙質,寬卵形至近圓形,長1~2.5cm,寬1.5~3.5cm;先端鈍至銳尖,基部心形,粗鋸齒緣;上、下表面被白色硬毛,掌狀葉脈,具葉柄,葉柄長0.5~1cm,有時更長。
花,腋生疏散總狀花序,近似輪生。花梗短,長約1.5~2mm,被白色硬毛。花萼鐘狀,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密被腺毛。花冠紫紅色,長約1.5cm;冠筒長約1cm,密被白毛;花冠二唇形,上唇小,卵形,呈帽蓋狀;下唇寬大,3裂,中裂片最大,闊卵形,先端微凹;側裂片開展,長橢圓狀;雄蕊4,伸出喉部外側。堅果卵狀三稜形,長約2mm;種子深褐色,光亮。
分布:特有種。生長於低至中海拔山區森林下,喜歡潮濕環境,因此以北部、東北部較為常見。東北角 基隆火山群有點狀分布族群,中央山脈低至中海拔山區零星分布,多成群出現,數量不多。花期3~10月,基隆火山群族群多在5、6月份盛花,果期在5~10月。
鈴木草(Suzukia shikikunensis)由 工藤祐舜[註1]發表於1930年,為表彰 鈴木重良[註2]的貢獻,以 鈴木(SUZUKI)做為屬名基礎。正模標本(Holotype)保存於 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TAI),由 鈴木重良在 1928年於 台北州 羅東郡 シキクン社採集,即今日的 宜蘭縣 大同鄉 四季村,種小名「Shikiku」即指採集地 四季。
台灣 鈴木草屬(SUZUKIA)植物已發表者有 鈴木草(S. shikikunensis)和 琉球鈴木草(S. luchuensis),一般來說前者植株多呈直立或斜生,後者則多匍匐生長。兩種 鈴木草(SUZUKIA)外觀頗相似,前者花朵顏色鮮艷,上唇多呈蓋子狀,葉子粗鋸齒緣,鋸齒先端尖銳或鈍;後者花朵白色,帶粉紫色,上唇常直立,稍呈帽狀,葉子雖也呈粗鋸齒緣,但鋸齒先端圓鈍。
[註1]工藤祐舜(1887~1932年):日本 秋田縣人,寺廟世家,為了研究植物心志,放棄繼承衣缽。東京帝國大學植物學科畢業,於1928年擔任 臺北帝國大學 理農部教授,兼任附屬植物園園長。1929年成立 臘葉標本館,即 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TAI)的創立者,並為第一任館長。工藤祐舜來 台灣僅四年即病逝,家屬將他搜集的2萬多份標本捐贈 台大植物標本館收藏。
[註2]鈴木重良(1894~1937年):鈴木重良於 1917年抵台,任職於 台灣總督府 糖業試驗場,熱中於 植物採集,1922年成為 台灣總督府 高等農林學校助教授。1928年在 工藤祐舜邀請下,擔任 台北帝國大學 理農學部助手,採集植物標本達2萬多份,同時創辦《太平山植物誌》。鈴木重良於1937年升任 台北帝國大學 附屬農林專門部教授,於同年底病逝,為 台灣留下為數眾多的植物標本。
唇形科相關種類請點選:唇形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國植物誌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七卷 鐘詩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