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頭茶 台北 石碇.jpg

一碗熱騰騰的蘿蔔湯,總是會在冬天的晚餐中出現,切成大塊的蘿蔔和肉骨一起煮,氣溫越低吃起來越是爽口,有時變個作法,改以醬油水煮蘿蔔塊,一樣美味,老爸和我都非常喜歡吃蘿蔔,吃到好吃的蘿蔔,他總是會懷念 東京 練馬的蘿蔔......。

練馬是東京市最後一個區,過 練馬以後的 郡 市就是東京府[註1]的範圍了。老爸小時候的 練馬還是田野型的鄉下城鎮,那裡出產著全國最好吃,而且最大的蘿蔔。秋末市場即開始出現 練馬的蘿蔔,賣菜的攤販會用毛筆寫『練馬大根』4個大字在紙板上,因為便宜又好吃,不早點到市集有時候還買不到哩。 練馬的蘿蔔長甚麼樣子哩?白白淨淨又肥肥長長的,也因此大家都戲稱小腿粗肥的女子為『練馬大根』,一直演變到現在『蘿蔔腿』反而變成嘲笑小腿粗短的女子。練馬大根料理的方式也很簡單,切成大塊煮蘿蔔湯或掺些醬油水煮熟,味道甘甜可口,比較講究吃法的家庭還分哪個部分煮味噌湯,哪個部分煮蘿蔔湯,哪裡切塊、哪裡醃漬...等等,這個每年秋冬的美味一直伴隨著老爸,直到戰後回台灣為止。

現在的 練馬區呢?早就蓋滿房子,沒人會用昂貴的土地去種蘿蔔了,至於 練馬大根呢?品種當然還在,但已很少在 練馬本地種植了,味道當然也差了一點點,這個品種蘿蔔在日治時期也有人引進台灣,但因為是溫帶品種,台灣種不起來。

說到消失的 練馬大根,不能不說另一種消失的美味---台北的麻竹筍。夏季老爸吃竹筍時總會談起台北的麻竹筍,台北的麻竹筍產在哪裡?產在 加蚋仔[註2]地區。加蚋仔即昔日 台北的 雙園區,今已合併成萬華區了,加蚋仔原本是種植茉莉花,供應艋舺的茶商製造香茶,因為競爭大,台灣的香茶需求減少,茉莉花需求自然跟著下降,居民改種植麻竹。由於 加蚋仔是 大漢溪和 新店溪交會處,河川帶來肥沃的土壤及純淨的水,此處產的麻竹筍品質全台最佳,不但大而且味道鮮美,煮湯或煮熟後切片直接吃都很可口,加蚋仔的麻竹筍成為夏天最懷念的農產品。老爸說夏季時爺爺總會託朋友,寄好幾籮筐到東京的家裡,再分贈給鄰居,鄰居們看到高度超過學童膝蓋的大竹筍都非常驚訝,老爸也總是驕傲的說:「這是我家鄉來的」,暑假返回台灣,台北的麻竹筍和觀音山的綠竹筍更是餐桌上不可少的佳餚。

由於 加蚋仔的麻竹筍打出知名度,台北盆地週邊也都種起麻竹,竹林多也改變了人們日常用語,一句反駁人別妄想的“慢慢兒等吧”,在台北地區常變成“竹腳等...”,這句話其實“很毒”,想想看,竹林有多少蚊子呀!!

現在 加蚋仔的麻竹呢?民國66~67年間,都市計劃整地開馬路,特別以安全島的名義,留下堤防內最後約廿公尺長的麻竹叢作為紀念,在缺水的情況下早消失了。堤防外呢,台北雁鴨公園和華中河濱公園附近有一些麻竹,但惡臭的溪水下出產的麻竹筍能有多美味?台北的名產---加蚋仔麻竹筍,應該是永遠的消失了。

[註1]東京府原轄東京市與多摩地區,東京市所轄的行政區域稱『區』,其他則稱 『郡』或『市』,1943年東京府升格為東京都,轄東京府及太平洋各島嶼。

[註2]加蚋仔:可能為平埔族語沼澤音譯而來,台北在 清 光緒年間稱 大加蚋堡,內有台北( 艋舺、大稻埕、城內)、大龍峒街、加蚋仔庄、大安庄......等等聚落,這 加蚋仔庄與大加蚋堡是否有直接關係,我不知道。加蚋仔庄在日治時期分為 東園町與 西園町,光復後將 加蚋及附近的 柳町、堀江町合併為 雙園區。民國79年(1990年)區里調整時 雙園區與 龍山區及少部份城中區、古亭區的里合併成 萬華區,台北市唯一的跨新店溪的範圍也篇入了台北縣。這塊區域------在光復橋台北縣那頭的南邊,是塊約1平方公里的荒地,上面大部分是麻竹、蘆葦和垃圾,原屬於 雙園區,現在篇入 板橋市和 中和市,已獲得妥善規劃,即 板橋光復國中、中和光復國小所在地及其後方到新店溪的大片土地。

老爸的童年回憶目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