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11月
中、永和的水路,由 秀朗橋起到與 板橋交界處,分別是 瓦磘溝、中和溝、二八張溝、和 中原溝,那時 中和排水還未興建,四大水系分別獨立,前三條至下游處匯合,有一說稱它是「南勢角溪」。在「新北.中和、永和的水路(一)」中介紹了地圖最右邊的 瓦磘溝,這一篇就從右二的 中和溝開始,中和溝是中和、永和水系中最長的溪流。
中和溝
中和溝是 南勢角溪的主流,長度超過6公里,流經 中和核心聚落「枋寮街」,是 中和發展歷史最早的區域。「枋寮街」在 同治10年(1871年)《淡水廳誌》:『城北兼東擺接堡一十七莊...』已記載,是17街庄中唯一的『街』;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中,擺接堡35街庄,枋寮未能獨立為街,併入 漳和庄中。枋寮街有大廟「廣濟宮」和「福和宮」,分別創建於 乾隆22年(1757)及31年(1766年),因為 中和溝流經大廟邊側,又稱 廟仔尾溝。
中和溝有兩條主源,主支流源於 天上山–南勢角山連稜,最上游稱 石門溝,溪水穿鑿石門而出,是昔日 中和八景中的「石門灘音」。讀 華夏工專時曾與兩位同學前來,當時已成道路邊的溝渠,我們還下到溪床看「石門」,記得是在興南路往山裡走的左側;近期前往境變化太大,興南路左邊找不到溝渠,全是鐵皮工廠,可能成暗渠了。石門溝續流稱 南山溝,在 中和國中附近轉為西北向,沿南山路走,當時南山路東側小丘墳墓很多,現在全蓋大樓,上游的 南山溝分洪道完成後,南山溝重要性降低,完全成暗渠了。
中和溝另一源頭是 圓通溝,源自外 牛埔連峰(186m),牛埔連峰上有 日治時期 佛教三大尼僧道場之一的 圓通寺,此溝因此得名。圓通溝已加蓋,其支流 中坑溝因 高速公路及 中和排水興建,成為 漳和濕地。上面地圖標出的 圓通溝是綠廊帶而非溪流。南山溝與 圓通溝兩條完全成暗渠的溪流約在 中和運動場匯流,一樣是暗渠,經過 福和宮東側迂迴至北側,過中山路以後才從見天日。
二八張溝
從地圖上看,二八張溝蜿蜒曲折,不容易探尋水路,發源的位置在 外員山(30m)、四十張山(47m)等小崙仔,民國68~69年(1979~1980年)間,我曾利用課餘時間獨自來訪這些小頭,當時並未注意附近的溝渠;中游的部分在「中和工業區」內蜿蜒,至今仍有小段明渠,但不曾到訪。二八張溝因為 中和排水興建,以西的部分納入 中和排水中,以東部分殘存,前段水量稀少。
二八張溝下游接近 華中橋頭,40年前這一帶景平路西側尚有部份水田,圳、溝交錯,景平路東側橋頭邊有一座大型合院,為 民國40年(1951年)首任 中和(含 永和)民選鄉長 蕭昌銅祖厝,蕭氏為 中和地區老家族,蕭先生擔任過三屆鄉長。二八張圳由 蕭氏大宅北邊通過,橫向往東流,溝邊有一座「大眾爺廟」,沿革描述創建於 嘉慶3年(1798年),廟宇已翻新,僅留存 昭和14年(1939年)改建「芳名碑」。
中和排水
上面地圖中央的 中和排水路是 民國92(2003年)完成的排水系統,由 土城 清水地區沿著山邊興建,至 雙和醫院附近轉向北,穿越 中和工業區後注入 新店溪。中和排水路上游段是 土城 藤寮坑溝原溝渠,北轉前的中上游段取代了 中坑溝的水路,北轉後中下游段接納 二八張溝上、中游流水,大幅度改變 中和的水路流向。
中原溝
從上面地圖看,中原溝像是獨立水系,但若看較大範圍的地形圖,中原溝發源地一樣在 四十張附近,或許上游與 二八張溝糾纏不清吧,可能也是水圳的排水路吧。學生時代探尋 中和水路沒走到這邊,也不知道有這一條溝渠,甚至以為這一代已經是 板橋轄區。這裡的老地名是「芎蕉腳」,是《淡水廳誌》擺接堡17莊之一,在 日治初期的《台灣堡圖》中是 擺接堡 永和庄,芎蕉腳成為 永和庄所轄的聚落。
大正9年(1920年)台灣行政區域大幅調整,此地成為 中和庄下的大字「永和」。民國47年(1958年) 中和鄉北部 溪州全部及 秀朗、潭墘部分劃出 永和鎮,與原 中和的 永和及液搞混,『永和』這個地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中原』,捷運環狀線設「中原站」後,更確立此地地名為 中原。流經此地的溝稱「中原溝」,那“中原”這個地名還沒出現前,是不是稱「永和溝」呢?
由於 中和排水的興建,中和的水路除 瓦磘溝外,多已改變,昔日的流水僅餘中、下段溝渠,上游段或是加蓋、或是截流至 中和排水,難以尋覓。以上「新北.中和、永和的水路(一)」、「新北.中和、永和的水路(二)」兩篇,是憑著40年前的印象和近期走訪拼湊出來的,內容若有誤,還請不吝指正。
相關文章:新北.中和、永和的水路(一)
其他水域紀錄請連結:河川-水系目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