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蓬萊竹中描述『常見的 蓬萊竹(B. multiple)依居民說法及文獻記載,它曾經分為 觀音竹(B. multiple)和 石角竹(B. shimadai),前者高約1~4m,後者常5~10m,...』,兩種竹子已經合併,石角竹成為同物異名,這應該是眾所認知的事。這篇只是探討,當初 早田文藏為什麼將 島田彌市採集的竹子命名為 Bambusa shimadai Hayata,想必有他的道理。
根據 台灣樹木誌對兩者的描述大略是
蓬萊竹稈高2~3m,稈徑1~2cm,節間長15~30cm。葉一簇20枚,有二型葉,大型葉長橢圓形,長7~8cm;小型葉披針形,長3~4cm。原生地不詳。[圖1]是標準的 蓬萊竹,整齊約一層樓的高度;[圖2]兩形葉,大的長橢圓形,葉數少,小的披針形,一簇多枚。
石角竹稈高5~7m,稈徑1~2.5cm,小枝結節叢生,葉一簇5~8枚,長披針形,漸尖頭,長6~9cm。原生地不詳。[圖3]台北 內湖淺山的族群,高度頗高,約有兩層樓;[圖4]葉子數量少,較大枚,披針形,這是在 模式標本採集地 石角拍的。
中國植物誌裡稱 蓬萊竹稱為 孝順竹,其中將 石角竹視為變種 Bambusa multiplex var. shimadai,描述其籜片先端兩側為對稱的寬拱形,與 林維治先生所繪 Bambusa shimadai的竹籜一致。這不免引起我個人的好奇,一般 蓬萊竹(B. multiple)竹籜的籜鞘與籜葉交接處都是歪一邊的寬拱形[圖5],士林、內湖山麓卻存在對稱的寬拱形籜鞘族群,即曾被認為是 石角竹(B. shimadai)的 蓬萊竹(B. multiple)族群。
[圖5]蓬萊竹的竹籜常明顯不對稱,台北 北投 中正山步道,高大的竹叢有著歪斜不對襯的籜鞘。
口說無憑,就到 石角去找所謂的 石角竹吧。石角庄就是現今的 芝山岩到 仰德大道大轉彎 華興中學一帶,南邊的界址是 雙溪,北邊是 東勢庄,東邊是 湳雅庄,西邊是 永福庄;東勢就是現在的 天母東半部,湳雅、永福地名仍在使用,依說明 石角範圍大致也出來了。石角現在蓋滿房子,唯一的一大塊田竹子無法靠近,只餘德行東路338巷還能親近 石角竹,這裡很容易可找到籜鞘對稱的 石角竹。
正面拍竹籜很難看出竹籜與籜葉接合寬拱形是否對稱,注意左邊 蓬萊竹,它是斜向左邊的,就是竹籜攤平時是不對稱的;右邊 石角竹,它非常的對稱,若攤平時是很標準的拱形。
解決 石角竹後,那 觀音竹呢?中國植物誌還描述一種產於 廣東的亞種 Bambusa multiplex sub. viridistriata稱 觀音竹,其特徵敘述:稈為實心,稈高1~3m,稈徑0.3~0.5cm。小枝具13~23枚葉,常下彎呈弓狀...,這很明顯與 台灣所稱的 觀音竹不同,想像起來是擺在庭園供觀賞用的細稈竹子。台灣各地指的 觀音竹就是 蓬萊竹,看個人要使用哪個名稱都無所謂,知道 觀音竹=蓬萊竹就好。
本文為 蓬萊竹(Bambusa multiplex)之延伸
禾本科相關種類請點選:禾本科植物目錄
植物相關請點選:植物世界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伍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竹圖鑑 呂錦明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