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ex Schult. & Schult. f. 蓬萊竹 [禾本科]
Bambusa shimadai Hayata
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ex Schult. & Schult. f. var. shimadai (Hayata) Sasaki
Leleba multiplex (Lour.) Nakai
別稱:觀音竹、石角竹、孝順竹、蘇枋竹、鳳凰竹、紅鳳凰竹、班入鳳凰竹、掃把竹、牛屎竹、泥竹、......
特徵:叢生型竹類,稈高1~5m,有時高達10m,稈徑1~4.5cm。幼稈粉綠色,老稈深綠色漸至棕綠色;節略隆起,節間長12~30cm;枝條多數,簇生,長可達30cm以上。
竹籜革質,表面平滑、無毛,常有不規則深色斑紋,通常兩邊不對稱;籜耳細小或近無,有軟毛或不明顯;籜舌狹細。籜葉狹三角形,無毛,具深色斑或無,與竹籜上緣完全連接;下緣呈弧形,中段平截。
廣披針形至狹披針形,先端尖,基部圓形;桃園 楊梅 店子湖台地。
葉一簇5~20枚,廣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6~20cm,寬1~2cm;先端尖,基部圓形;表面無毛,葉背粉白,有時不太明顯;側脈5~7,葉緣一邊粗糙、一邊稍平滑;葉柄短,長0.2~0.4cm。葉耳顯著,卵形,叢生棕色剛毛,易脫落;葉舌圓頭或截狀,芒齒緣;葉鞘長2~4cm,微毛。
小穗單一著生枝節,長3~4cm,徑約0.5cm,每小穗含4~8朵小花。護穎2,表面無毛,全緣;外稃卵狀橢圓形,無毛,內稃先端二叉,微毛;雌蕊長0.8cm,花柱短,雄蕊6,花絲長1~2.2cm,花藥黃色,外緣常紫色,長0.7~1.2cm。穎果橢圓狀披針形,長不及1cm。
小穗單一著生枝節,花藥黃色,外緣常紫色;陽明山國家公園 面天山步道。
分布:原生地不可考,推測產於 中國及 中南半島,稍能耐寒,是叢生型竹子的北限種類。廣泛栽植於 東南亞、中國,本種在 長江流域也能正常生長,最北可達 山東 青島。台灣可能在 漢人移民前即存在,隨 福建、廣東移民渡台,族群大量增加,廣泛栽植於平地至低海拔地區。台灣以 北海岸、大台北、桃園、新竹最為常見,幾乎達只要到農村、莊稼、淺山一定會見到的程度,苗栗、中部及 宜蘭地區亦很常見。
本種被視為栽培種,最新的 台灣植物鉅著「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三卷 蓬萊竹屬(BAMBUSA)中未列入本種,讓我好傷心,希望再版時能增列本種。蓬萊竹(Bambusa multiple)是 台灣北部居民接觸最頻繁的竹子,都稱它 觀音竹,前往農村、田野、淺山不想見到它都很難。北部地區合院、田地、果園,常見防風或界址的竹子就是本種,有時會與 八芝蘭竹(B. pachinensis)混植。
蓬萊竹(B. multiple)與居民的關係太深,對於住家附近的這種竹子都習以為常,認為它就長在那裡,很少人會重視它,不知其名的大有人在。一般對它的稱呼是 觀音竹,是最熟悉的名字,蓬萊竹反倒較少聽到,亦有美稱 孝順竹說法;各地區有不同的稱呼,因為筍太苦,難吃稱它為 牛屎竹,部分 客家聚落稱它 泥竹,中部地區部分聚落以 黃竹稱呼它。
目前 大台北周邊鄉野、山麓地帶還存在大量的 蓬萊竹(B. multiple),北海岸山區、林口台地、桃園海邊鄉鎮、桃園和 新竹的台地群,苗栗丘陵、台中 加里山丘陵地帶、...等地區,房舍、田地、莊稼、果園也都以 蓬萊竹來防風或當界址。山麓邊的水圳,邊坡種植 蓬萊竹作為水土保持,台北 士林 坪頂水圳可見。
常見的 蓬萊竹(B. multiple)依居民說法及文獻記載,它曾經分為 觀音竹(B. multiple)和 石角竹(B. shimadai),前者高約1~4m,後者在5~10m,稈徑粗細、葉子大小也不太一樣,外觀上有些差異,因存在連續性,林維治先生將之合併。兩者標準型的分辨,請點選「蓬萊竹之 觀音竹 和 石角竹」。
台灣鄉野間的 蓬萊竹屬(BAMBUSA)竹子中,稈細、葉小,高度在10公尺左右的竹子有 蓬萊竹(B. multiple)、火廣竹(B. dolichomerithalla)、八芝蘭竹(B. pachinensis var. pachinensis)和 長毛八芝蘭竹(B. pachinensis var. hirsutissima)四種。一般來說 蓬萊竹(B. multiple)高度特別矮,常僅約一層樓高,可以區分出來。但竹子因地形、環境外觀變化很大,所以還是需由細部觀察。
兩種 八芝蘭竹(B. pachinensis)竹籜表面密布黑褐色毛、籜耳密生剛毛,可與前二者區別。火廣竹(B. dolichomerithalla)竹籜有時也會有黑褐色細毛,但籜耳沒有剛毛,有時竹籜平滑無毛,這時就要以葉背來與 蓬萊竹(B. multiple)區別,一青綠色、一粉白色可茲分辨。但 蓬萊竹(B. multiple)的葉背粉白色不一定明顯,此時可以竹節下方的黑色毛環來辨識,找 蓬萊竹較新的竹稈,通常能見到黑色毛環。
蘇枋竹 台南 開元禪寺,相傳為 鄭經之母 董夫人所植,為 台灣最早的 蘇枋竹,又名 七絃竹。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第伍卷在 蓬萊竹特徵之的敘述:『引進種,廣泛栽植於全島低海拔地區,用於防風。』,另有描述:『本種有3品種,為 蘇枋竹,鳳凰竹及 紅鳳凰竹。前者稈與枝為橘黃色帶綠色條紋;中間者枝稈小,枝短,葉舌卵形被短毛;後者枝稈與枝淡紅至淡黃色,並帶不規則深綠色條紋。』。這三個品種,待有機會再說了。
蓬萊竹相關討論:蓬萊竹之 觀音竹 和 石角竹
竹子簡易分辨請連結:遇見竹子
禾本科相關種類請點選:禾本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伍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竹圖鑑 呂錦明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