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臭薺 竹南.jpg
苗栗 竹南

Coronopus didymus (L.) Smith 臭薺  [十字花科]

別稱:臭濱芥

特徵:一年至二年生草本,具異味;主莖不明顯,基部多分枝,具毛,偶無毛。葉,一至二回羽裂,長1.5~2.5cm;羽片全緣至缺刻,裂片3~5對,窄長圓形,先端尖,基部縮。花,極小,花瓣線形或無,白色,長袁行,花朵大小約1mm。角果,二圓形併列,狀似腎形,長約1.5mm;表面有粗糙皺紋,成熟時分離成2瓣;種子腎形,紅褐色,長1mm。

臭薺 新竹 新豐.jpg
新竹 新豐

分布:原生於 歐洲,現已廣泛分布於 亞洲、歐洲及北美洲等溫帶與亞熱帶地區。台灣歸化於低海拔地區,以臨近海邊、溪床等開闊地及市區空曠草地上較常見。

臭薺似乎在各個角落都有機會見到,大多零星或呈小族群出現。它喜生長於沙質土壤,植株可以長得壯碩,數量也較多、較密集。通常冬季開始大量出現,成長至春季,夏季枯萎消失。

臭薺%26;假吐金菊.jpg
台北 土城,左邊 臭薺、右邊 假吐金菊,常混生。

臭薺(Coronopus didymus)長相與 假吐金菊(Soliva anthemifolia)非常像,兩種又常混生,好像在互相模仿般;這個現象尤其在冬季或早春,兩種一起從草地將莖、葉伸展開時最像,通常 臭薺植株較大,整體感覺較稀疏,葉子排列也較整齊。這兩種相似植物一為 十字花科(CRUCIFERAE (BRASSICACEAE) )一為 菊科(ASTERACEAE (COMPOSITAE) ),分類上距離相當遠,生長過程初期長相神似。

下面兩張圖,上為 臭薺(Coronopus didymus)、下為 假吐金菊(Soliva anthemifolia),擺在一起即可比較不同處。蓮座狀中心部份,臭薺長出花苞,但這個階段它通常不見花朵,等植物體長高後,花、果才顯現出來;此時的 臭薺植株不再是明顯的蓮座狀。至於 假吐金菊,它一直就是那個樣子,花開在蓮座狀中心;即使在莖節上開花,該處也常生根,逐漸形成類蓮座狀樣式。

臭薺 台南市區.jpg
臭薺 台南市區

假吐金菊.jpg
假吐金菊 台北市區

偶爾行經農舍或山區,對撲鼻而來的臭味感到不悅,總以為有人任意傾倒垃圾;仔細觀察周遭會發現錯怪了,實際上是一些具異味的植物使然。這其中最常見的是 臭薺(Coronopus didymus)和 臭杏(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個人感覺它們都具有垃圾堆假象的本事;不需去觸動它們,路過都會有感覺。

臭薺和 臭杏的味道怎麼形容?很難解釋哩,反正就是一股淡淡的腐敗味道;也不是真的很臭,會有附近有垃圾堆的感覺,但實際上它就在身邊。有一種甲蟲也具備這種味道,就是 紅胸埋葬蟲;發現這種蟲時先觸怒牠,然後退出幾公尺,之後就能有身入 臭薺或 臭杏叢中的感受。

十字花科相關種類請點選:十字花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