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孔廟 大成殿.jpg
台南孔廟: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2號

台南孔廟為 台灣最早創建的 孔廟,起自 永曆19年(1665年),由「開台者鄭成功,建台者陳永華」的 參軍 陳永華倡建,興建「先師聖廟」及「明倫堂」,興學並延攬人才。於 康熙24年(1685年)分巡臺廈道 周昌和 臺灣知府 蔣毓英主持改建 孔廟,東西建 兩廡,北側增 啟聖祠,南面立 櫺星門,擴大 孔廟規模稱「文廟」。康熙39(1700年)新建 明倫堂,51年(1712年)再次擴建,這次擴建奠定 台南孔廟規模。

孔廟 全台首學.jpg
東大成門及下馬碑

台南孔廟在 日治初年成為公學校使用,時間近廿年,孔廟格局遭破壞,直到 大正5年(1916年)才計畫募款重修孔廟,獲 台南各界民眾踴躍響應。這一次的重修孔廟,對於已遭破壞的 萬仞宮牆、櫺星門、朱子祠以及 禮門、義路的內牆並未復建,主要是對既存建築物的整修,即今日所見 台南孔廟規格。完工後於 大正7年(1918年)6月由 台南廳長 枝德二撰文立碑,紀念碑立於 東大成坊進入後左手邊,可以看到捐款金20圓以上者的芳名。

台南孔廟(2).jpg

東大成坊隔著南門路對面是「泮宮坊」[圖1],這是 乾隆14年(1749年)大修孔廟時所立,台灣唯一的 泮宮坊,南門路擴寬時東移。台南孔廟的主出入口是「東大成門」,此處立有「下馬碑」[圖2],傳統臨孔廟『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彰化孔廟外牆也有一方。台南孔廟依照「左學右廟」格式,「明倫堂」在左,由 東大成坊進入即達,因此坊上有「全臺首學」匾[圖4];子女年幼時曾專程帶他們來看此匾,寫在遊記單元「新春嘉南行---(一) 台南市區 成功大學、台南孔廟、五妃廟」中。

台南孔廟 明倫堂.jpg
明倫堂

走入 東大成坊,右手邊有販售部,就是「下馬碑」所在的房舍,往裡走是「文昌閣」[圖3],由 文昌閣可直接通到 明倫堂[上圖],這兩棟建築是「左學右廟」“學”的部分,曾經是全台最高學府。明倫堂前有「入德之門」門廳,這部分應該原有“宮牆”,劃出“學”的空間,如今僅餘三座門的門廳,中央門額是「入德之門」,兩邊分別是「聖域」和「賢關」,「聖域」旁牆壁消失了,成為與 文昌閣相連的空間。

台南孔廟.jpg

泮宮坊進入的左手邊是上述 大正7年(1918年)紀念碑,後方是偌大的「泮池」。泮宮坊正對是「禮門」[圖5],照片可見更遠的「義路」,依孔廟的規格,應該有“宮牆”將「左學右廟」“廟”的部分區隔。“廟”的部分是座大型“回”字殿宇,正立面右側(面對)是「名宦祠和鄉賢祠」[圖6],左側(面對)是「節孝祠及孝子祠」[圖7],中央即「大成門」[圖8],大成門進入就是 孔廟最重要的「大成殿」。這樣的配置認知上是 孔廟標準架構,但走訪了「上海文廟」與「北京孔廟」後,才知沒有所謂的“標準”,孔廟的配置是多樣性的。

台南孔廟 大成殿.jpg
大成殿

台南孔廟的配置,面向孔廟左起「節孝祠及孝子祠」、「大成門」、「名宦祠和鄉賢祠」這是“回”字殿宇的正立面,「名宦祠和鄉賢祠」的後方接「東廡」、「禮器庫」,「節孝祠及孝子祠」後方接「西廡」、「樂器庫」,這是“回”字型的兩側,後方兩側分別是「以成書院」和「典籍庫」,中央是「崇聖祠」。“回”字型的中央是「大成殿」,是 孔廟最重要的部分,祭孔時 祭官、陪祭官、樂生、舞生、歌生就是面對 大成殿做儀式。

台南孔廟(1).jpg

大成殿內懸掛的匾額總是讓人嘆為觀止的,[圖10]「聖協時中」、「聖集大成」、「德齊幬載」分別是 道光皇帝、嘉慶皇帝、咸豐皇帝御筆匾,[圖11]的「與天地參」是 乾隆皇帝的御筆,清代歷任皇帝敬匾排得滿滿的,民國以後則有 蔣中正以下各屆總統敬匾。孔廟內處處古碑,[圖9]「重修文廟碑記」擺哪裡我忘了,這是 嘉慶23年(1818年)立的碑,保存良好字跡清楚。孔廟另一處出入口是 西大成坊[圖12],由此門出去沿 忠義國小校園邊,可達友愛街。

台南 司法博物館.jpg

台南孔廟於 民國72年(1983年)首批一級古蹟公告即名列其中,一般認為這一波公布的古蹟最為嚴謹,一級古蹟公告中有兩座孔廟,即 台南孔廟與 彰化孔廟,都非常值得拜訪。台南孔廟位於 台南市區最精華段,從上面地圖就可以看出有滿滿的景點,可搭配 台南州廳、司法博物館、葉石濤文學紀念館、林百貨、...等等,若細細品嘗,可能得花上一整日。

孔廟、書院相關文章請點選:孔廟、書院地圖

參考資料:文化部 國家文化資產網 臺南孔子廟

                 文化部 孔廟文化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