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竹東門(1).jpg
新竹東門

那天走在 新竹北門街,老同學突然一句:『鄭氏家廟、進士第、...為什麼蓋在北門外?』,一時間我也答不上來,腦袋裡 竹塹城、土城、淡水廳石城、淡水廳土城與 進士第之間誰先誰後交錯著,是有必要了解一下之間時空背景。日治初年繪製的 台灣堡圖,當時 新竹街石城、土城仍存,地圖完整呈現城廓,可依此描述其中的滄海桑田。

竹塹城.jpg

永曆37年(康熙27年;1683年) 東寧王國降 清,有一說,康熙帝擔心 台灣流民造反,不准城鎮設置石城,禁令維持很長一段時間;因此 清治以後才發展的街廓,初時都以 刺竹、木柵、土壕、竹圍、...當作防禦設施,各地皆留下 竹圍、土城、...等等地名。雍正9年(1731年) 大甲溪以北設置 淡水廳,11年(1733年)廳治正式移到 新竹,同知 徐治民以莿竹圍城,為 竹塹城之始。

新竹市東前街36巷.jpg
新竹第一街 東前街36巷

竹塹城很小,詳細城廓已不可考,僅能約略劃出範圍,大致範圍約是今 城隍廟、關帝廟為核心,向周圍推100~150公尺橢圓形城廓。東門街、東前街交會處的東前街36巷稱「新竹第一街」,竹塹城 東門即在附近。嘉慶10年(1805年) 東海的海賊領袖 蔡牽在 滬尾建立政權,年號 光明;淡水廳轄區內有事變,同知 胡應魁[註1]在廳治建造土城防禦,若干年後同知 查廷華再加高、加固土城。

[註1] 胡應魁(?~1808年):任職 彰化縣令時自掏腰包購水井供民眾取用,此即 彰化「古月井」名稱由來,可惜 古月井如今已消失,留存的 古月井碑置於 古月民俗館內。胡應魁在 嘉慶13年(1808年) 淡水廳同知任內病故,其故鄉 江蘇 丹陽立祠祭祀。

新竹石城廓.jpg
臺灣堡圖明顯繪出 新竹石城廓

鄭用錫於 乾隆53年(1788年)在 後壠(後龍)出生,嘉慶11年(1806年)隨父 鄭崇和遷往 竹塹城。嘉慶23年(1818年)中舉人,道光3年(1823年)赴京參加會試,賜三甲進士,為 台灣籍貫首次登科;在此之前 台灣赴京考生都以 福建籍貫參加會試,因此獲「開臺進士」或「開臺黃甲」美譽。道光7年(1827年) 鄭進士利用 閩浙總督 孫爾準巡視的機會,倡議興建磚石城。獲准後開始建造石城,於 道光9年(1829)完成,鄭用錫因督建城池有功,加 同知銜。

新竹石城廓(1).jpg
新竹石城廓圖二

淡水廳城以 城隍廟為中心,東門街、西門街、南門街、北門街通往四門,四門為 東門「迎曦門」、西門為「挹爽門」、南門為「歌薰門」、北門「拱宸門」,其中東、西、南三門都設砲臺一座,北門設兩座。石城內中央為 城隍廟,東門南側是 武營含 武廟,以及 孔廟(文廟),依舊文獻城內街名判斷,城隍廟兩側及以南 竹塹舊城範圍多為官方廳舍。城區 城隍廟以北是居民主要經濟活動範圍,尤其北門街,店號、商行林立,是最重要的市集。

新竹 水田福德宮.jpg
水田福德宮

鄭用錫於 道光14年(1834年)赴京任職,因不習慣官場文化,於17年(1837年)以侍親為由,辭官返鄉,返鄉後始興建「進士第」等宅邸群於 北門外。[下圖]北門外緊鄰的廟宇標記為「長和宮」,北門街延伸後另一廟宇標記是「水田福德宮」;兩廟宇間北門街東(左)側是「鄭氏家廟、進士第」聚落群,西(右)側是 北郭園,「水田福德宮」右側另一街廓是堂兄弟 鄭用鑑所建「徵士第」住宅群。其中家廟、北郭園 是 淡水廳土城完工後才建造,北郭園於 咸豐元年(1851年)興建,家廟在 咸豐3年(1853年)由 用錫、用鑑等族親兄弟合建。

新竹土城廓(1).jpg
臺灣堡圖可看出 新竹土城廓,北、西、南城廓尚且是 堡里時期 新竹街的範圍,東邊街庄範圍擴大至 枕頭山腳、舊頂竹圍,即今日 新竹玻璃館、新竹動物園等地。

兵荒馬亂的時代,宅邸群建在城外風險不小,加以 新竹的街廓早已發展到 淡水廳石城外圍,再建一道防禦設施保護居民變得迫切。道光19年(1839年)臺灣道 姚瑩便命 淡水同知 龍大惇籌畫興建 淡水廳土城,22年(1842年)同知 曹謹[註2]偕同 仕紳們在 石城外加築一圈 土城。淡水廳土城設八座城門,分別是 大東門「賓暘門」、大西門「告成門」、大南門「解阜門」、大北門「承恩門」,以及 小東門「卯耕門」、小西門「觀海門」、小南門「耀文門」與小北門「天樞門」,由[下圖]北門、小東門、小北門、小西門位置來看,此土城的興建,與 北門鄭氏有著密切關係。

[註2]曹謹(1787~1849年):擔任 鳳山知縣時開鑿 曹公圳,廣澤2千多甲農田,至今仍是 鳳山重要灌溉水源。曹謹任 淡水同知時因病辭官,病故後,鳳山居民感念其恩,在 鳳儀書院立祠祭祀,日治時期 第四任總督 兒玉源太郎了解事蹟後,建 曹公祠紀念其事蹟。

新竹土城廓.jpg
新竹土城廓圖二,深土黃色為 石城範圍,淺土黃色是 土城範圍。

插個話,寫這一篇調整 臺灣堡圖掃描範圍時,注意到 淡水廳土城有三道缺口,網路上怎麼查都是僅有 南門和 小南門兩處出入口。再仔細看原來中間那道是水路,[上2圖]將水路繪成藍色,這樣就能明顯與道路區別。這條水路應該就是護城河的水源之一,與 客雅溪一樣來自 十八尖山,日治以後整建成為水圳和 東門大排;水圳流過 東門後右(東)側有另一道水路,現在闢為「隆恩圳公園」,左側水道經 演藝廳公園,向北注入 頭前溪。

新竹 小東門 土城公.jpg
小東門 土城公

如今 淡水廳石城、土城都消失了,石城留下「新竹東門」和一段護城河,城門的 土地公似乎還在,但位置已不同,東門保福德祠(東門)、長廣福德正神(西門)、北辰福德宮(北門)可能都是護城門的 土地公。石城城垣遺跡從[新竹石城廓圖二]還約略能看出,東門經 南門到 西門就是勝利路,西門到 北門隱約可見巷弄串聯著,北門到 東門則由 北大路、中正路取代。土城則幾乎沒留下什麼遺跡,個人僅知 小東門留下一座 土城公祠,其他還要待再發現。

相關文章請連結:滄海桑田目錄

清代官方建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