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苗栗.公館 八角崠山 與 苗栗市附近基石、古蹟」中提過 苗栗 公館 大坑的 行修寺,10年間也來過幾次,但一直未介紹這座寺院。談 行修寺前先介紹 大坑聚落,從 公館街區沿 大東路(苗24)過 泉州碑橋,進入 大坑溪谷行約1公里可達 大坑,大坑舊稱 福興,是一座廿餘戶人家的社區;房舍依地勢起伏,沿著道路兩旁興建,綿延約百餘公尺。
依據「泉州碑橋」、「福興」等名稱,可推測此地或與 閩南族群有關係,北側房舍尾是「大坑社區活動中心」,活動中心旁有籃球場,對面是小型公園和停車場。小公園枕木平台沿車道搭建,中央有一株枝幹茂盛的大榕樹,自基部起分為若干枝幹,難以估算其胸圍。這棵大榕樹應該是列名的老樹,樹冠幾乎覆蓋整個平台,樹前立介紹看板,但板面上寫沒東西。
苗24道路至活動中心和小公園後分為兩條車道往山區蜿蜒進入,左側為苗24本線,可達規模頗大的 協雲宮,以及登 八角崠山;這條路稱石門路,路幅較寬,僅越嶺前小段稍窄,稍小心會車無虞;右線是苗24-1道路,後段部分路幅相當窄,會車困難。兩條道路分叉點即 行修寺,寺前花崗岩石牆非常醒目,不會錯過。
根據 行修寺沿革,本寺建於 同治9年(1870年),此地頭人 張進生創立精舍,奉祀 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及 目蓮尊者,13年(1874年)獻寺捐地,倡款建寺,歷三年完成,由其孫 張清任住持,聘 洪連興居士長禮堂務。昭和10年(1935年) 新竹–台中烈震(關刀山大地震),寺院倒塌,重建臨時屋宇奉祀諸神。民國43年(1954年)成立管理委員,聘 林英妹居士任住持,46年(1957年)募資改建,由 達舉尼師任住持,更名 行修寺。民國63年(1974年) 達舉尼師年邁,交由弟子 真明尼師掌理寺務,“達”字輩與“真”字輩傳承,這是 大湖 法雲禪寺法脈。
昭和10年(1935年) 新竹–台中烈震(關刀山大地震)重創 新竹、台中兩地,緊接著12年(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震災的復興對政府、民間都是沉重負擔,戰爭更讓民間物資匱乏,受創的寺廟大多搭建簡易房舍延續香火。光復後政局動盪、國共內戰再讓寺廟重建路途延後,除知名廟宇資金匯集較快短期即重建外,多數廟宇都是在 民國40年(1951年)前後才重新復建殿宇,甚至拖到50年(1961年)以後才復健。
這期間興建廟宇多以RC為主體,中國北方式琉璃瓦因流行大量出現,如 法雲禪寺。亦有不少採用本地匠師工法傳承使用黑瓦,這類寺院外觀與 日本佛寺頗像,公館的 行修寺、後龍的 新蓮寺都是例子。由於 漢傳佛教祭祀多採花果和熟食當供品,與 東瀛佛教僅供鮮花不同,此類 日式風格寺廟大殿前會多出拜殿,此與 日本佛寺僅有大殿差異頗大。日本的 神社建築會有拜殿,但通常拜殿沒直接與本殿相連,格局也不一樣。
面對 行修寺左方有公園,內兩座涼亭,這座公園最上層有一座 新竹–台中烈震(關刀山大地震)紀念碑;碑正面刻著『昭和十年四月二十一日 震災本庄之殉難者二百六十二氏紀念碑』,碑後刻著殉難者名字。關刀山大地震受災嚴重的街庄多有立紀念碑,苗栗郡 公館庄和 銅鑼庄特別立了兩座,公館庄除 大坑這座 公館庄紀念碑外,石圍牆另立一座 震災殉難之碑,寫在「苗栗.銅鑼 七十分& 公館 石圍 基石」遊記中。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其他老樹請連結:老樹地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