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日」這個地名最早可追溯至 乾隆6年(1741年),由 台灣知府 劉良璧主持編修之《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即已紀載「烏日庄」,可見本地 漢人開發時間相當早。劉良壁 字 省齋,湖南 衡陽人,雍正2年(1724年)進士,曾任 連江知縣、諸羅知縣、...、臺灣知府、福建分巡臺灣道等職,在台前後近11年,對 台灣風土民情相當了解。
烏日發展早,清代初期到 日治初期分隸不同行政區域,大正9年(1920年) 台灣的行政區域大幅改制,設置 州(廳)、郡(市)、庄(街)三級制。烏日成為 台中州 大屯郡下的 烏日庄,庄的範圍在大肚山南緣與 烏溪(大肚溪)各支流匯流平原,即 台中盆地南原缺口處。核心區域大致在 大里溪以北,筏子溪以東,麻園頭溪(土庫溪)以西的區域,即原 烏日庄、朥胥庄,庄役場亦設置於此。
大正9年(1920年)改治後的街、庄不同於 堡里時期的街、庄,新制的「烏日庄」含舊制的 烏日庄、朥胥庄、九張犂庄、五張犂庄、阿密哩庄、...學田庄等11個庄。管理範圍擴大,行政級別不同,自然會興建庄役場。這座 庄役場建築年代在 大正10年(1921年)以後,為加強磚、RC單層建築物,階梯狀三角型山牆,大門兩側壁柱亦為階梯狀。本建築具時代意義,民國93年(2004年)2月6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光復後續作為 鄉公所,並加建2樓,鄉公所搬遷後改為 鄉代會、戶政事務所等單位使用,目前由 烏日分局偵查隊使用。烏日庄役場建築外側有蓬架、大樹遮掩,街道又狹窄,整體不易拍攝;其旁邊另有一棟和洋混合風革的建築物,是同時期的 烏日警察官吏派出所,被鐵皮圍籬圍繞,兩座建築物隔著巷子併列。民國99年(2010年) 台中縣市合併,老房子改由 文化局管理,連同 烏日車站是具觀光潛力的。
參考資料:台中市文化資產處 (原)烏日庄役場
烏日區公所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