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代 台南府城的城門多達十四座,正城有 大東門(迎春門)、大西門(鎮海門)、大南門(寧南門)、大北門(拱辰門)、小東門(鎮東門)、小西門(靖波門)、 小南門(鎮南門)、小北門(鎮北門)等八座。另有 西外城 拱乾門、奠坤門、兌悅門三座,以及 東外城 東郭門、仁和門、永康門三座。

台南 兌悅門.jpg

正城的城門現存三座,即直轄市古蹟 大東門(迎春門)、直轄市古蹟 大南門(寧南門)以及移入 成功大學的 小西門(靖波門);另外 台南女中南側殘留一段南城垣,小東門小段殘蹟及 小南門(鎮南門)、小北門(鎮北門)等城門的門額。東、西外城則僅存 西外城的 兌悅門,也是 台南府城唯一人車尚在穿越的城門,為國定古蹟。

台南五條港.jpg

台南府城正城於 乾隆53~56年(1788~1791年) 臺灣知府 楊廷理改建竹城為三合土的土石城,道光12年(1832年)來台的 閩浙總督 程祖洛奏請加蓋 西外城,將 大西門外原民辦所築之木柵城加建土石城,同時 大東門外亦加建甕城 東外城。東、西外城如今僅存的 兌悅門,保存完整,橫額『兌悅門』大字旁有「道光拾陸年元月建」落款字樣。

台南 兌悅門(2).jpg

大西門、小西門、小北門外與 西外城城牆間,即 楊廷理建土石城將 大西門東移而為“西門外”的範圍,是昔日 台南最繁華的港滬 五條港地區。日治時期市街改正新闢街道,將之分割成數個街廓,街廓內依舊是防禦需求而彎曲轉折、寬窄不一的 清代街道,穿梭其間樂趣無窮。今日的 兌悅門緊鄰文賢路,門外立有古蹟碑及導覽牌[圖1],信義街穿越 兌悅門進入昔日 西外城內。

台南 五條港 兌悅門 與 集福宮.jpg

兌悅門之『兌』字即八卦中之『兌』方,表示西方,城門高約4m,厚3m,門洞寬3m[圖2],城門基座用老古石砌造,以紅磚砌城門。走入城門,內有小廣場,可見到已翻新的「石獅公館」祠廟[圖4],內供俸 石獅公及神像。石獅公館旁立著許多石碑[圖3],記載內容多與「集福宮」有關,這與 五條港發展歷史息息相關。

台南 兌悅門(1).jpg

清代 台灣多民變,官方駐軍人數不足,民間組織鄉勇求自保,台南府城以角頭廟為單位,擔負保衛責任,即以境主廟組織團練,大境主廟聯合周邊較小的境主廟組織成大型團練,稱為『聯境』。五條港北側之 新港墘港與 佛頭港,即以 集福宮為聯境主廟,合 金安宮、普濟殿、聖君廟、景福祠、粗糠崎土地廟、崇福宮等廟宇,組成『七合境』防禦團練。

台南 五條港 兌悅門 與 集福宮(1).jpg

集福宮[圖5]由 來自 福建 泉州 石獅塘的 黃姓、林姓等 三郊人士,於 乾隆元年(1736年)於港邊建 集福祠,主祀 玄天上帝(上帝公),道光2年(1822年)修建老古石街渡口時,黃姓族人發起集資遷建,新廟改稱為 集福宮。除 七合境組織外,集福宮另與 普濟殿、金安宮、媽祖樓聯合成 四聯境組織。宮廟[圖6]經多次改建,仍保存許多精緻石雕,兌悅門的 石獅公也來自本廟石雕。集福宮前街道稱信義街,與直通的 兌悅門間,有許多老宅整修後經營餐飲、民宿[圖7][圖8],五條港地區近年蛻變明顯。

台南 集福宮 明間.jpg
集福宮中門明間門神

遊 五條港可由 兌悅門為起點,規劃出行走路線,過 兌悅門後幾十公尺就達 集福宮,以此為出發點,往東可連接 媽祖樓天后宮及 普濟殿廟宇群。往南可達 藥王廟、金華府、南沙宮等 南勢港與南河港的 三協境組織範圍,以及 南勢街的 風神廟、西羅殿及 接官亭古蹟群,不大的範圍廟宇林立,嘆為觀止。五條港在 乾隆、嘉慶年間是 府城台南的商業中心,穿梭其間的巷弄街道,就會了解到什麼叫做「一府二鹿三艋舺」了。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清代官方建築

參考資料:文化部 文化資產局 兌悅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