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後龍 新港社 東社.jpg
牽田祭典

「宗教人文」單元「苗栗.後龍【新蓮寺】」提到:『康熙、乾隆年間 漢族移民漸入此地,閩、客先民皆在此建立聚落,成為一處多族群合居的地區,...,庄治就在鄰近 東社、西社的 福興。』;文中提到的「東社」、「西社」是 台灣現存最大的 平埔族聚落,有數百戶人家,屬於 道卡斯族(TAOKAS) 後壠社群五社之一的 新港社。對應於 東社、西社,五社中的 中港社有 北社之稱,後龍社有 南社稱謂,而 加志閣社、貓裡社則合稱 貓閣社。

後龍 新港.jpg

新港是一個 平埔族與 閩、粵移民合居的地區,上面地圖的 新港是集合 東邊的 東社、西邊的 西社、南邊的 福興和北邊的 埔頂等聚落的市集,東西社為 平埔聚落,福興、埔頂為 閩系為主聚落。地圖中 新港東邊另一處聚落 校椅壩(埧)是 閩、客合居聚落,再東邊的 上彎和南邊 北勢社區則以 客家為主體。走一趟 新港市集,中心路(苗13道路)是主要幹道,中心是 公館鋪市場(新港市場),有 福隆宮、萬善廟等廟宇。道卡斯族(TAOKAS)的 東社和 西社有著自己的信仰中心 紫雲宮和 慈安宮,聚落和房舍自成一個體系,並未整個融入 新港市集中,幾個聚落中以 東社最大,人口也最多。

後龍 新港社 東社(1).jpg
舉旗

據文獻,新港社在 明鄭時期即已 漢化,在 頭目 加苞帶領下成為熟番,兒子 貓老尉歸順 清廷,賜姓「劉」,劉姓成為 新港社最大姓;不願歸順族人移居 獅潭,每年祭祖時節仍會回 新港祭祖,雙方持續聯絡很長一段時間。明治30年(1897年) 伊能嘉矩調查,新港社漢化程度深,母語已嚴重流失;日治時期,本社學童與 閩、客學子一起上 公學校,官方視其為 漢人。儘管 新港社漢化程度深,但其依舊保存傳統祭典的儀式,即 收穫祭(牽田)、祖靈祭(巴代)以及乾旱時的 祈雨祭。日治時期社內仍高度的族內通婚,以至於其血緣較其他 平補族各社來的純正,因此是 民俗學者熱門的研究對象。

後龍 新港社.jpg

根據 伊能嘉矩「踏查日記」描述,新港社 原住民聚集成一處聚落,自成一個 番社,因人口增加、地方太小,部分人移往其西邊數町處另成立新社,漢人稱為「西社」,原本的社區就稱「東社」。新港社不僅是 道卡斯族(TAOKAS)人數最多的聚落,也是 台灣最大的 平埔族社區,在歷經一段長時間怕受歧視,不願承認自己是“番仔”的時期,近年族人自我認同大幅提高,開始回溯與搜尋自己的歷史與文化、前 苗栗縣長 劉政鴻即為 新港社子弟,為 道卡斯族(TAOKAS)後裔,在他的主導下,開始展開對幾乎消失的語言復振。

東社

後龍 新港社之 東社、西社.jpg

東社地勢高出附近許多,大多數房舍已改為磚造或RC樓房,聚落中有主祀 玄天上帝的廟宇 紫雲宮[圖1],初建於 光緒年間,當地人以 帝爺宮稱之,民國48(1959年)改建大廟,稱「新民紫雲宮」,78年(1989年)起改建為雙層廟宇,二樓祀奉 玉皇大帝。近年 新港社積極恢復傳統文化,有年輕族人回歸開設無國界料理餐廳[圖2],未改建的紅瓦磚房維護妥當[圖3],社區圍牆、牆壁有 道卡斯族(TAOKAS)傳統作息彩繪,[圖4]是石滬採集及醃漬海螺圖。

後龍 新港社之 東社、西社(1).jpg

東社南邊是東社路,道路高出 北勢溪沿岸許多,是對外的主要聯絡道,以東北–西南向連接聚落內兩條街道,三條橫向道路間有兩條短的縱向道連接,當中也有小徑相連[圖5]。在社區巷弄裡繞行,總能發先新鮮的彩繪,[圖8]是藺草編及竹編,石滬、海螺醃漬、藺草編、竹編都與 閩、客族群無異,顯示其 漢化程度很深。社區北側街道一幅大面積祭典彩畫[圖6]就與眾不同了,這是 道卡斯族(TAOKAS)特有 牽田奔跑祭典與 巴代舉旗祭典。車道北面有 福德宮[圖7],聚落內大廟,街尾有土地公,與 漢族聚落無異。

後龍 新港社 西社.jpg
藺草編

由東社路連接到主幹道中心路(苗13道路),中心路的地勢低於 東社,所以道路是略往下行;十字路口處有一間大型的「新港萬善堂」,穿過馬路直走,道路名稱改成中興路,這是往 西社的車道。有大型的 萬善堂表示此處曾經發生械鬥,至於是哪種械鬥,沒找到沿革不清楚,東社內也有一間小小的 陰公廟,有無關聯不知道。十字路往南,一樣是中心路(苗13道路),即達 公館鋪市場(新港市場),市場處再南行是另一處聚落 福興,新港派出所在此,聚落口有 福隆宮 五府王爺廟。

西社

後龍 新港社之 東社、西社(3).jpg

中興路緩緩上升走約200公尺抵達 西社聚落,迎面就是一幅彩繪壁畫,壁畫分兩格主題,一為藺草編,旁邊是海螺醃漬[圖9]。西社的房舍較稀疏,一樣大多改建成磚造或RC平房或樓房,當中還是有部分紅瓦傳統磚屋[圖10]。東社和 西社的傳統民居都是採一條龍式布局,門前多有步口廊,門額寫著堂號,號有著「彭城堂」、「西河堂」、「隴山堂」、「隴西堂」、...等等,當初可能依各家族改的漢姓對照出自己堂號,藉此融入 漢人為主體的社會吧。

後龍 新港社之 東社、西社(2).jpg

西社是近於方形的聚落,一條斜向道路貫穿聚落,聚落近中央斜向道上有 祭祀 天上聖母的 慈安宮[圖11];沿革描述 媽祖神像係 清代渡海來台商人攜帶,落難寄宿於本地 陳姓人家,離開時感恩將神像贈與 陳家。由當初的小廟歷 新竹–台中烈震(關刀山大地震),經光復,於 民國58年(1969年)居民籌組建廟,102年(2013年)再次改建成今貌。西社在聚落南緣也有一座土地公廟[圖12],如果沒有彩繪壁畫和諸多的 道卡斯語言復振圖卡[上圖],即使行走在 新港社兩個聚落,也不知道原來是 平埔族聚落。

平埔族記憶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參考資料: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族文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