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一位 淡水文史工作前輩給了我一本書名《北門鎖鑰》小冊子,開啟了我對 淡水老街、古厝、洋樓的興趣,假日常流連在此地。書中描述 淡水有「五虎崗」之稱,附一張簡易地圖描繪五座山丘,其中第二崗坐落許多 清代即存在的洋樓,可惜都未開放,興趣再濃也無從窺探。曾幾何時,這些洋樓除 淡江中學未開放外,全成為遊客駐足的熱門景點,我卻好長一段時間不曾來此。
清明到 淡水掃墓,結束後兄弟同遊 淡水老街,小兒子就讀 真理大學,在他的引導下再次走一趟 第二崗這個昔日的洋人區。第二崗昔日稱“埔頂”或“砲台埔”,範圍大致上就是 紅毛城起,經 真理大學、淡江中學到 新生街這座崙仔;太久不曾來此,改變之大讓人驚訝。這裡留存的洋樓、古蹟非常多,這一篇就從 台灣少數留存的 清代官方建築 小白宮開始。
小白宮
小白宮的官方名稱是「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清代的稅務司官邸怎麼會是 洋樓,這要從 咸豐8年(1858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說起,戰爭結束 清廷於 咸豐10年(1860年)簽署了「天津條約」,其中 英、法要求增開通商口岸,除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 道光22年(1842年) 南京條約的 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口岸外,再增加 營口、煙臺、台灣(安平)、淡水、打狗、潮州、瓊州、南京、鎮江、漢口、九江為通商口岸。十一處新增口岸 台灣佔了三處,可看出其重要性,可惜除 沈葆楨等幾位要員外,其他大臣並未重視。
淡水開滬,於 同治元年(1862年)開徵關稅,經 福州總務提議,淡水稅務司聘用外國人當官員,稅務司公署衙門位於 第二崗下 淡水河岸,為當時 淡水最華麗建築,如今已不復見。稅務司官員宅邸即 小白宮,建於 同治8年(1869年),之後又在其東邊購地,增建兩座作為其他官員住宅,淡水居民以「埔頂三塊厝」稱之。淡水稅務司在 日治時期因關務縮減而廢除,小白宮一度荒蕪,歷冗長時間,東側兩座被拆除,再經各界奔走,終將 小白宮保存,民國86年(1997年)列為三級古蹟,93年(2004年)修復完成。
小白宮整體造型為 大英帝國殖民時期在 熱帶地區出現的建築樣式,以 英倫原鄉風格融合熱帶地區特色演變出的殖民地樣式建築。大英帝國在許多熱帶、亞熱帶地區都有類似的官員宅邸,多少依地區融入在地風格而稍不同。淡水稅務司官邸採 四波式屋頂(歇山頂),採用紅瓦;抬高台基,設通氣窗;除背面外三面設涼台,正面開十一孔半拱圈,左、右側開四座半拱圈,形成三面的迴廊;牆壁、廊柱全塗上白漆,整體造型穩重、美觀。
百年緬梔
小白宮庭園留存著些許大樹,其中前院的 緬梔和西側的 山埔姜較吸引我,其中這株 緬梔主幹極粗,絕對超過百年,很可能在初建時期即已種下。緬梔原產於熱帶美洲,大航海時期由 荷蘭人、西班牙人將他帶入 亞洲;緬梔就是俗稱的 雞蛋花,台灣出現時間非常早,八卦山 樟普寮 緬梔及 雲林 口湖的 埔南村 緬梔皆號稱是 西荷時期留存下來的老樹。康熙中葉 郁永河《裨海紀遊》裡12首 竹枝詞即描述『......家家一樹倚籬笆』,可知 雞蛋花在 台灣出現的時間相當早,小白宮的 緬梔樹徑相當粗,亦是排名之內的 緬梔老樹之一。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老樹相關文章請點選:老樹地圖
參考資料:建築物內部陳列資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