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 小白宮(1).jpg
住址: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15號

學生時代一位 淡水文史工作前輩給了我一本書名《北門鎖鑰》小冊子,開啟了我對 淡水老街、古厝、洋樓的興趣,假日常流連在此地。書中描述 淡水有「五虎崗」之稱,附一張簡易地圖描繪五座山丘,其中第二崗坐落許多 清代即存在的洋樓,可惜都未開放,興趣再濃也無從窺探。曾幾何時,這些洋樓除 淡江中學未開放外,全成為遊客駐足的熱門景點,我卻好長一段時間不曾來此。

淡水.jpg

清明到 淡水掃墓,結束後兄弟同遊 淡水老街,小兒子就讀 真理大學,在他的引導下再次走一趟 第二崗這個昔日的洋人區。第二崗昔日稱“埔頂”或“砲台埔”,範圍大致上就是 紅毛城起,經 真理大學、淡江中學到 新生街這座崙仔;太久不曾來此,改變之大讓人驚訝。這裡留存的洋樓、古蹟非常多,這一篇就從 台灣少數留存的 清代官方建築 小白宮開始。

小白宮

淡水 小白宮(3).jpg
正面

小白宮的官方名稱是「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清代的稅務司官邸怎麼會是 洋樓,這要從 咸豐8年(1858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說起,戰爭結束 清廷於 咸豐10年(1860年)簽署了「天津條約」,其中 英、法要求增開通商口岸,除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 道光22年(1842年) 南京條約的 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口岸外,再增加 營口、煙臺、台灣(安平)、淡水、打狗、潮州、瓊州、南京、鎮江、漢口、九江為通商口岸。十一處新增口岸 台灣佔了三處,可看出其重要性,可惜除 沈葆楨等幾位要員外,其他大臣並未重視。

淡水 小白宮.jpg
正面長廊

淡水開滬,於 同治元年(1862年)開徵關稅,經 福州總務提議,淡水稅務司聘用外國人當官員,稅務司公署衙門位於 第二崗下 淡水河岸,為當時 淡水最華麗建築,如今已不復見。稅務司官員宅邸即 小白宮,建於 同治8年(1869年),之後又在其東邊購地,增建兩座作為其他官員住宅,淡水居民以「埔頂三塊厝」稱之。淡水稅務司在 日治時期因關務縮減而廢除,小白宮一度荒蕪,歷冗長時間,東側兩座被拆除,再經各界奔走,終將 小白宮保存,民國86年(1997年)列為三級古蹟,93年(2004年)修復完成。

淡水 小白宮(2).jpg
背側全景

小白宮整體造型為 大英帝國殖民時期在 熱帶地區出現的建築樣式,以 英倫原鄉風格融合熱帶地區特色演變出的殖民地樣式建築。大英帝國在許多熱帶、亞熱帶地區都有類似的官員宅邸,多少依地區融入在地風格而稍不同。淡水稅務司官邸採 四波式屋頂(歇山頂),採用紅瓦;抬高台基,設通氣窗;除背面外三面設涼台,正面開十一孔半拱圈,左、右側開四座半拱圈,形成三面的迴廊;牆壁、廊柱全塗上白漆,整體造型穩重、美觀。

百年緬梔

淡水 小白宮 緬梔.jpg
小白宮 緬梔

小白宮庭園留存著些許大樹,其中前院的 緬梔和西側的 山埔姜較吸引我,其中這株 緬梔主幹極粗,絕對超過百年,很可能在初建時期即已種下。緬梔原產於熱帶美洲,大航海時期由 荷蘭人、西班牙人將他帶入 亞洲;緬梔就是俗稱的 雞蛋花,台灣出現時間非常早,八卦山 樟普寮 緬梔及 雲林 口湖的 埔南村 緬梔皆號稱是 西荷時期留存下來的老樹。康熙中葉 郁永河《裨海紀遊》裡12首 竹枝詞即描述『......家家一樹倚籬笆』,可知 雞蛋花在 台灣出現的時間相當早,小白宮的 緬梔樹徑相當粗,亦是排名之內的 緬梔老樹之一。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老樹相關文章請點選:老樹地圖

清代官方建築

參考資料:建築物內部陳列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