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unculus silerifolius H. Lév. 鉤柱毛茛 [毛茛科]
Ranunculus ternatus var. hirsutus H. Boissieu
別稱:鈎柱毛茛
特徵:直立草本,高20~40cm,植株無毛或略被疏毛,上部具分枝,基部有時帶紫色,下部節會長不定根。葉,單形,寬卵形,3出複葉或3深裂,頂小葉或裂片再3略深裂;各小葉或裂片兩略被疏毛;基生葉及下部葉具長柄,柄可達10cm以上;上部葉漸小,3裂,具短柄或無柄,基部略心形、圓鈍或稍下延。花疏生聚繖花序,頂生,花梗無毛或疏被伏毛;花徑約1~1.2cm,萼片卵形,長3mm,反折;花瓣5或更多,橢圓形。長5~6mm,基部驟縮成爪;心皮光滑;花托光滑。聚合果球形,徑約1cm或稍小;瘦果光滑,扁平,倒卵狀圓形,頂端宿存花柱明顯呈倒鉤狀。
分布:中國、日本、台灣。台灣分布於北部中海拔山區,主要出現在海拔1,500~2,000公尺之潮濕地或林緣,北部大屯火山群及 雪山山脈北段因北降或地形,海拔700~800公尺以上有機會見到。花期一般在早春到初夏。
鉤柱毛茛(R. silerifolius)在中海拔地區很常見,可是在 台灣植物誌II和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中被併入 禺毛茛(R. cantoniensis),並未列出本種。2002年重新被分了出來,台灣植物誌II才在增補版中增列了它。中国植物志中未介紹本種,Flora of China中稱為 鈎柱毛茛,但特徵描述像是 禺毛茛(R. cantoniensis),總之要描述本種很頭疼。
鉤柱毛茛(R. silerifolius)與 禺毛茛(R. cantoniensis)外觀非常的近似,主要差異是瘦果宿存花柱前者明顯的倒鉤狀,後者則是呈小突尖、略歪斜或略鉤狀。僅就此特徵去分辨兩種多少有困難,部分 禺毛茛(R. cantoniensis)聚合果上的瘦果花柱先端有呈小彎鉤狀,也有突起歪斜似鉤非鉤,也有所有瘦果先端都具小彎鉤的情形;因此書本強調 鉤柱毛茛(R. silerifolius)宿存柱頭彎鉤狀,很明顯的彎鉤,與 禺毛茛(R. cantoniensis)的小彎鉤和似鉤非鉤是不一樣的。
兩者的植株外觀最顯著的差異是 鉤柱毛茛(R. silerifolius)植株無毛或略被疏毛而 禺毛茛(R. cantoniensis)莖、葉柄、花梗都有明顯的直毛,觀察植株被毛情形可判斷誰是誰。有說法認為 鉤柱毛茛(R. silerifolius)亦有疏被毛的個體,這類的個體通常出現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以 大屯火山群主脊山區最為常見;個人的觀察這些植株瘦果宿存柱頭雖有彎鉤,但為小小的彎鉤,與其他地區有著明顯彎鉤的植株略有不同。
另外兩者中下部葉子也有差異,鉤柱毛茛(R. silerifolius)小葉基部略心形、圓鈍或稍下延,禺毛茛(R. cantoniensis)大多葉基下沿,且葉柄被毛明顯。一般而言平地至海拔600公尺左右見到花小型的這類 毛茛(RANUNCULUS)都是 禺毛茛(R. cantoniensis),700公尺以上到2,000公尺則兩種皆有機會見到。有時在山區產業道路走上一段,兩種交替出現,這時會分不清究竟誰是誰,觀察植株被毛多寡是最佳方式
毛茛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毛茛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林務局 台灣生命大百科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三卷 鐘詩文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