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mea aromatica DC. 薄葉艾納香 [菊科]
Blumea leptophylla Hayata
別稱:馥芳艾纳香(中國)
特徵:多年生直立草本至亞灌木,株高0.8~2.2m,上部多分枝;全株被腺毛及多細胞毛。葉,兩面被毛,不規則鋸齒緣;下部較小,倒卵形,近無柄;中部最大,長橢圓形,長可達20~30cm;上部最小,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花序總梗由上部葉腋伸出。頭花頂生或腋生,圓錐狀排列;總苞圓柱形,被多細胞毛,苞片5~6曾,反捲。頭花全為管狀(心)花,黃色。瘦果圓柱形,被毛,長1~1.5mm。
分布:喜馬拉雅、印度、尼泊爾、不丹、阿薩姆、緬甸、泰國、中南半島,中國、台灣。台灣分布於低至中海拔山區,多出現於森林邊緣,道路兩旁,多零星出現。花期通常在10月到翌年3月。
薄葉艾納香(B. aromatica)並不常見,嚴格說起來 台灣原生約12種的 艾納香(BLUMEA),除 大頭艾納香(B. riparia var. megacephala)、裂葉艾納香(B. laciniata)很常見,以及低海拔密林、潮濕谷地會出現的 走馬胎(B. lanceolaria)外,都不算常見的種類,其中幾種甚至比許多稀有植物還難尋覓。或許它們實際上沒那麼少,但對部落或鄉間居民來說,多種 艾納香(BLUMEA)是優值藥草,採集壓力太大,讓它們變得很難見到。
許多 艾納香(BLUMEA)野生植株很少見,加上外觀近似,又缺乏足以辨識資料,對我而言分變非常困難;個人拍攝到的種類有7~8種,卻沒把握誰是誰,以至於一直沒貼出來。薄葉艾納香(B. aromatica)開花時特別好區別,其總苞反捲的特徵,除少數 裂葉艾納香(B. laciniata)和 旗山艾納香(B. membranacea)外層苞片會翹起外,沒有近似種,數量上也稍多。天氣漸涼,又是 薄葉艾納香(B. aromatica)開花季節,雖沒幾張照片,先寫上這篇,待有機會相遇,再多貼幾張。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