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 第一戲院.jpg
第一戲院

新竹的 關西是一座山城,座落在 鳳山溪中游與支流 牛欄河形成的河階台地上,城區在台地西南角,邊員連外道路落差明顯。關西最早發展成“街道”型態的區域就在東西向的 大同路與北向的 中正路一帶,大同路在中正路以西的部分是舊街,西段為市場,整段路蓋頂成為“不見天”的暗街,路面狹窄僅能行駛機車。這一段是傳統零售市場,早市人車擁擠,非常繁忙。

關西 太和宮.jpg
太和宮:新竹縣關西鎮大同路30號

以東的部分大廟 太和宮坐落於此,早市時攤商一直延伸至 太和宮廣場前,也就是說這個早市從西端的傳統市場發展到 大同路,越 中正路口延伸到廣場。近年 台灣人買菜以騎機車為主,各地許多傳統市場生意被周邊道路攤商取代,市場內因為機車進出麻煩,人反而沒外面街道多;關西的情況稍好,走路或騎腳踏車的人比例高,市場內和外面街道人潮各半。

關西.jpg

還是來描述一下街道的情形吧,一般從 國道3號「關西交流道」下來,順著 正義路走過 天主堂、鎮公所,過 中山路十字路口到底就是 大同路。正義路與 大同路其實是個十字路口,但右(西)側的 大同路架著「關西公有零售市場」招牌,所以感覺這裡是個“L”轉彎,彎過後就是 大廟 太和宮。部落格「旅遊」單元「新竹.關西、新埔 新春走馬看花」曾介紹 關西街區部分景點,大致上也是循上訴路線,只是先在 中山路口左轉往 安東橋。

關西分駐所.jpg
關西分駐所:新竹縣關西鎮東興里大同路23號

關西在在地文史愛好者、生態保育人士長期經營、呵護下,觀光旅遊發展非常成功,街區可供導覽的景點相當多,可分成好幾篇來寫。這一篇僅就上述“早市”附近小範圍介紹,這裡有一條南北向的 中正路,中段的 警分駐所是座古典的老建築。分駐所完工於 大正9年(1920年),日治時期至今一直是由警政單位使用,深具意義,已登記為縣定古蹟。中正路在分駐所前的一段房舍大多已改建,僅路口進入不久有一排連棟式老街屋[圖1]

關西 中正路老街 amp; 第一戲院.jpg

這排街屋的風格看起來是 大正時期的老房子,亭子腳(騎樓)採灰泥、紅磚相間的方柱;等等,其中有一對圓柱[圖4],仔細瞧原來是一條 穿屋巷[圖3]。由巷口走路就是 大同路西端的傳統統市場,市場核心在這裡面,巷弄大致呈“井”字型,皆蓋頂成為暗巷。進入 穿屋巷前注意旁邊方柱嵌著磁磚[圖3],這種磁磚叫“馬約利卡”,在 日治時期到光復初期是奢侈得裝飾品,民宅大多僅貼個幾塊當裝飾。

關西 第一戲院(1).jpg
第一戲院

暗巷直行到底左轉可通狹窄的 惠愛路,在道路陡降前有 關西第一戲院,這是關西第一家娛樂場所,早在 昭和15年(西元1940年)即已是登錄的戲院。戲院原址為製碗窯,初時以麻竹捆綁成椅子,搭活動式螢幕,放映無聲電影。民國50年(1961年)易手,由 謝氏家族經營,隨著國片電影蓬勃發展,開啟了戲院的黃金歲月;小小的 關西山城即擁有兩家戲院,每月放映影片達20部以上,風光一時。

關西中正路老街.jpg
中正路老街

離開戲院 惠愛路反方向走出 中正路,分駐所就在對面,這裡也有些老街屋,分駐所旁巷子進入式警察宿舍古蹟園區,有幾棟 日式住宅。分駐所以後這段 中正路有成排的單層亭子腳街屋,單層、圓拱形騎樓很傳統的清代街屋形式,這些老屋許多成為新商機創意工作室。因為我到 關西市場、老街多是清晨,主要是吃早餐,工作室都還未營業,不曾在此逗留過。這一段 中正路很精彩,哪天應該挪出時間來參觀的。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客委會 關西鎮 第一戲院

                 新竹縣文化局 文化資產導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