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城門.jpg

屏東舊稱 阿猴,通常是指昔日 阿猴街及週邊數個庄,也就是今日的 屏東市。清代的行政劃分 阿猴街大多隸屬 鳳山縣管轄,康熙23年(1683年)設 下淡水分縣,設縣丞一員。明治34年(1901年)後設 阿猴廳,往後行政區域多有調整,42年(1909年)行政區域達到最大,阿猴廳管轄 高屏溪(下淡水溪)左岸直到 台灣尾,包括 東港、潮州、恆春、...等等整個今日 屏東縣大範圍。

阿猴城門.jpg

大正9年(1920年)行政區域五州二廳調整後,1909年成立的 阿猴廳拆成 屏東、潮州、東港、恆春,成為 高雄州轄下的四個郡。屏東郡轄下的 阿猴街更名 屏東街,名稱取自 屏東書院,郡、街兩級行政單位同時改地名,阿猴成了消失的地名。不管歷史上 阿猴街行政劃分在 鳳山縣之下,或是成為廳治所在,它始終是 下淡水(高屏)溪平原東側的重鎮。

阿猴城門(2).jpg
門額上不論是“朝陽”或“迎曦”,都是代表東門的象徵。

清代的重要城鎮大多有建城,而所為的“城”不一定如 台南或 台北般建置有高聳的城牆,出入口設置“城門”並有城門樓;許多地方性的“城”僅是以土石堆疊成“牆”,或是架木柵、築圍籬、植 刺竹等等簡單防禦設施而已。這類簡易的“城”文獻通常僅簡單描述,要考據其實際範圍是有困難的,好在 日治時期出版了一套完善的測量地圖『台灣堡圖』,地圖中許多城鎮尚保留“城廓”的區塊,提供比對出今昔城區位置。

屏東市.jpg

阿猴城範圍究竟多大、城門設置於何處,因可供查證的資料太少,『台灣堡圖』中 阿猴街已看不到城廓,所以無從考證。僅根據記載這裡築過城,似乎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現今只餘在 屏東公園北側運動場跑道邊的 東門「朝陽門」供憑弔。如此堅固的磚石城門,不太可能如 屏東縣府網站所述,鳳山縣志未記載,所以是民間私募建造;這樣的規模,至少有經過 官方許可方可建造,民間自己建難不成是要叛亂,為何未記載就耐人尋味了。

阿猴城門(1).jpg
屏東體育場跑道邊的 阿猴城門,旁土堆上有著高大的 雨豆樹。

還是一樣要寫上諸元,城門高度是1仗6尺(約3.6公尺),主體以鵝卵石和紅磚構成,門額材質為花崗岩,除刻著「朝陽門」外,另有 「下淡水分沈長棻監造」、「道光丙申年冬季榖旦」等字樣,即 道光16年(1836年)建造,城門上設置幾個 雉堞。「阿猴城門」在 內政部首波古蹟公告,即 民國74年(1885年)成為 三級古蹟,如今屬於縣定古蹟。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清代官方建築

屏東觀光旅遊網:阿猴城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