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公園.jpg
屏東公園

光緒21年(1895年) 馬關條約簽訂,台灣、澎湖割讓給 日本,日本在接收的過程與 台民爆發 乙未戰爭,大勢底定後隨即對 台灣的城鎮展開「市區改正」。其“改正”的重點是闊寬街道、下水道系統、公共設施計畫等等現代化基礎工程,明治29年(1896年)從 台北開始規劃、實施;每個城鎮都預留了大型公共空間,以城鎮名稱為名的都市公園,1945年光復後幾乎都改名為「中山公園」,近年逐漸恢復原有名稱。

屏東市.jpg

屏東的市區改正於 明治40年(1907年)開始實施,從下水道工程開始,大正2年(1913年)都市計畫確立;4年(1915年)於都市東邊建設 屏東公園,面積達70,000平方公尺。屏東公園的面積原本相當於 台北新(228)公園,但北面闢建成運動場,綠地面積縮小大半,可惜了一座都市公園。屏東公園一樣 光復後改名「中山公園」,今年7月恢復原有的「屏東公園」名稱,沒加上“228”,沒被二次消費,真是可喜可賀。

阿猴城門.jpg
阿猴城門

這一篇就現有綠地的部分介紹,如同 台北新(228)公園先列出公園內有特色的景點,計有 冰一夏(1)、阿猴神社(2)、水池(3)、區運碑(4)、光復紀念碑(5)、石碑(6)、末廣稻荷社(防空洞)(7)、阿猴城門(8)等幾處古蹟、文物、紀念碑。其中 阿猴城門在運動場的跑道邊,在公園主體外,且為 縣定古蹟,另寫一篇於「城鄉雜記」單元中,請參考「城鄉雜記---165.阿猴城門」,其他的簡單敘述於下。

屏東公園.jpg

不論民間或官方都喜歡在市區的大型公園辦活動,今夏8月份 縣府舉辦「屏東冰一夏」活動,邀民眾消暑、打水球、吃冰、...,公園路與 中華路口入口處有個大型冰淇淋[圖1],成為公園地標。走入內是一小段 椰林大道[圖2],右(東)側可見大型不規則水池[首圖],其中有昔日 阿猴神社參道的橋樑[圖3],稍稍的拱形,欄杆造型典雅並裝置銅飾。公園中佇立一支高聳地標,是 民國85年(1996年)區運紀念碑[圖4]

屏東公園.jpg
光復紀念碑

往內走達體育場邊,一座充滿日式風格的的「光復紀念碑」在看台高牆邊;這座碑原本是紀念「四林格事件」戰歿軍警的「忠魂碑」[上圖],這是發生在 明治45(1912年) 排灣族 四林格社的武裝衝突事件,待有機會前往 四林格山再深入了解。個人對於 光復後國府處理日本紀念碑、神社的方式是肯定的,畢竟這是統治者民族優越象徵的遺物,未拆除而將其變更名稱或改變用途,為歷史留下見證,這種氣度不容易。[圖5]這座碑原本是 日治時期一位消防組組長所立的碑,光復後糊上水泥改為「禮義廉恥」碑,如今水泥敲下一半,兩個時代象徵並存,頗具意義。

屏東公園(1).jpg

同樣在附近另有一座石碑樣子的基座[圖6],這是 日治時期各城鎮公園都有「放送台」宣導政令、廣播用的。接著來看看公園內的 神社遺跡,阿猴神社闢建體育場時拆除,僅餘 參道等零星設施。公園路另一側入口處有個防空洞,上頭原本是「末廣稻荷社」[圖7],拆除改為涼亭。公園內另有一座小崙仔[圖8],懷疑上面如同 台中公園般有測量基石,想登上去看看,但 亭子裡有位酒醉的阿伯不停地咆哮、叫罵,算了。

屏東公園(1).jpg
體育館旁整排的 雨豆樹

台灣在 日治時期闢建的大型公園內,幾乎都有 神社、忠魂碑等設施,這是統治者的象徵。任何一個統治者都會留下自己宗教或軍事痕跡,舉世皆然;改朝換代後,對這些不同宗教或軍事類紀念碑加以改變或破壞,一樣發生在世界各地。曾經對這行為頗不以為然,但 民國99年(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後,看到部分民眾對前朝文物的洩憤、破壞,終於了解。民主選舉下的政權轉移尚且如此,那相較55年前經過冗長戰爭後的那一次,如此氣度真是不容易呀。

參考資料:屏東市公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