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對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出生到廿幾歲住的 建國北路的舊家,前後都有眷村,小學、國中很多同學就住裡面,是兒時玩伴;但眷村有它自己的文化,對於偶而進入裡面找同伴的我來說,是很難融入且不了解的。以舊家附近的「建國新村」來說,最初是有大門的,所謂的大門是兩支水泥柱象徵性的門,但外人很少會進入裡面。隨著住戶搬離,將房子租給村子以外的人,外地居民增加,我國中以後大門就形同虛設。
隨時代變遷,老舊眷村紛紛改建成國宅,印象裡這種有著象徵性“大門”,裡面巷弄狹窄,擁擠房舍中會有塊廣場空地的眷村消失了,台北市區它消失的比 日式房舍還徹底,除 信義區的「四四南村」外,還不知道哪尋找我印象裡“典型”的眷村。淡水河對岸 三重的「空軍一村」是保存完整的一處眷村,民國95年(200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它是我印象裡典型的眷村;九、十月期間的「眷村文化節」,會有現場演唱、攤位賣相關產品,假日人潮很多。
這就是我上面說的“大門”[圖1],兩支水泥柱,會嵌上「XX新村」字樣,幾條重要巷子外,其他都是窄弄。村子裡會有塊廣場空地[圖2],也是夜間放映電影的場地,照片裡兩棟獨門別院是“特級房舍”,通常是 將軍級寓所或眷村最高軍階的寓所。兩棟房舍分別規劃為「眷村生活國」和「一村故事館」,[圖3]是故事館二樓望向廣場的角度,盡頭處貼赭色壁磚的是「自治會」[圖4]。「空軍三重一村」與記憶中的「建國新村」架構大致一樣。只是前者較為精緻,而後者規模較大。
正義南路86巷是「空軍三重一村」,走至底是眷村的廣場,水泥地上可見到水泥、磚砌的圓形砲座[圖5],不禁讓人納悶為什麼在村子裡有砲座。細看簡介才知,整個眷村是建在 日治時期防空砲基地上。看上面地圖,眷村已接近淡水河邊,這是一座防禦 總督府、大稻埕及 台北橋的防空砲臺。整個基地有6個高射砲座,以掩體甬道相連。民國43年(1954年)軍方選定此地興建 空軍的「三重一村」。
廣場旁階梯登上掩體頂上,即導覽所謂的小山坡廣場,可以見到疑似豎井的甬道通氣口[圖6],下方的掩體四通八達,導覽上說明原本有10個出入口,內除甬道還可儲存彈藥,是一座建構完善的防空砲基地。[圖7]可看到掩體頂上與下方房舍的高度落差,在另一處砲座邊有甬道出入口[圖8],因為門關著沒嘗試走入,回來後看網站導覽是可以入內的。
若自行開車來此,車子可停 光興國小地下停車場。這座小學來頭不小,最早是 日治時期的「土木測量養成所」,是 台灣第一所培育 土木測量專業技術的學校。這所學校由 嘉南大圳及 烏山頭水庫工程師 八田與一先生奔走設立,我知道 瑞芳高工前身是「土木測量養成所」,不知道更早是在此。民國42年(1953年)改為 憲兵學校,一直到 民國59年(1970年)遷校,校地改建 光興國小。
三重的正義南路底,福德南路、同安街一帶昔日稱「豆干厝」,曾經是風化區,龍蛇雜處。幾經改變,此地高樓大廈林立,豆干厝違建戶也已拆除,成為 同安公園。對「豆干厝」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過去,直到數個月前路過,才知道景觀整個改變了。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現場導覽簡介
空軍三重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