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us fraxinifolius Poir. 榿葉懸鉤子 [薔薇科]
Rubus fraxinifolius Poir. var. kotoensis (Hayata) Koidz.
Rubus kotoensis Hayata
Rubus alnifoliolatus Lévl. var. kotoensis (Hayata) Li
Rubus alnifoliolatus Lévl.
別稱:榿木懸鉤子、蘭嶼懸鉤子、蘭嶼榿葉懸鉤子
特徵:直立灌木,植株高1.5~2.5m;莖綠色,向陽面常呈暗紫色,常被粉;具疏刺,刺長5mm,不具腺毛。葉,大形,奇數羽狀複葉,長可達20~25cm,葉柄長約4cm,具疏刺;小葉5~9枚,紙質,卵狀披針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8cm,寬2~3.5cm;先端漸尖,基部圓或鈍,細鋸齒緣;兩面光滑,上表面翠綠色,帶光澤,下表面顏色稍淡,脈上略被毛,常散生鉤刺。托葉小,線形。
花,頂生圓錐花序,多分枝,大型,長10~14cm;花多數,白色,徑約1.5cm。花萼淺杯形,綠色;萼片卵狀披針形,長0.5~0.6cm,寬0.3~0.4cm;先端漸尖形,長尾狀,外側常有無柄腺體。花瓣5枚,白色,卵圓形或圓形,長1.5~1.8cm,花托有毛茸。聚合果實球形、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約2cm,成熟時鮮紅色。
分布:台灣、菲律賓、婆羅洲、爪哇、蘇拉威西、摩鹿加群島、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台灣分布於低至中海拔山區,多出現在開闊地或向陽之處,數量多,為常見 懸鉤子(RUBUS)之一。花期通常在夏至秋季,冬季偶可見,果期在夏至冬季。
懸鉤子屬(RUBUS)植物種類多,一般為了容易區別,以單葉、複葉切割為兩大群;以植株匍匐或直立來判斷也是可以的,再依葉子單生、三出葉或複葉來區別。總之方法隨人訂,依自己習慣的方式切入即可。榿葉懸鉤子(R. fraxinifolius)算是較大型的 懸鉤子(RUBUS),莖枝略具攀緣性,直立的植株看起來總是一大叢,如 變葉懸鉤子(R. corchorifolius)般,像灌木一樣整株長在路旁。這兩種分別為低海地區灌木型 懸鉤子(RUBUS),複葉種類及單葉種類最常見的種類。
榿葉懸鉤子(R. fraxinifolius)的花為頂生大型圓錐花序,開花量大,結果量也多,野外見到滿樹鮮紅果子的“刺波”,通常就是本種。其龐大的果實通常未熟果、熟果權混生在同個果序中,熟果鮮紅欲滴,非常吸睛。個人沒有嘗野果的習慣,同伴間有喜好嘗試者,遇上本種晶瑩剔透的鮮果,總愛拔來嘗試看看,通常放入口中後臉上表情不太好看。好不好吃我不知道,不過看滿樹熟果,是否先懷疑,鳥、獸怎會放過呢。
薔薇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薔薇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四卷 鐘詩文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