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西 天主堂.jpg
關西 天主堂

時間:2009年1月28日

對我而言,年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初三才是旅遊的日子。到哪裡呢?自從看了自然攝影中心 人文版的一篇文章 "話"我故鄉-上南片,就一直想到 關西走走,到 上南片如夢境的美景看看;就這麼毫無頭緒的載著家人到 關西,憑著自己學生時代的一點點記憶走馬看花來一趟 新竹 鳳山溪流域之旅。

關西

關西 牛欄河 東安橋.jpg
關西 牛欄河畔 東安橋

國道3號下 關西交流道往 關西方向,一下來就塞車;還好只有一小段,進入 關西市區車流就順暢了。這條公路是關西的主要幹道,路名是 正義路(118道路),關西的地標 天主堂[首圖]就在街角轉彎處;關西天主堂(耶穌聖心堂)建於民國45年(1956年),是座哥德式建築的教堂。繼續開車到 中山路左轉,道路稍下坡後有跨越 牛欄河的 東安橋[上圖];這是一座有五個橋孔的古橋,從馬路上看不出“古橋”風貌,必須下到 牛欄河畔才能見到造型典雅的古老橋墩。

東安橋並非 關西第一座大型橋樑,往下游約450公尺 舊台3線跨 牛欄河的 關西橋才是此地最早的公路橋樑;大正4年(1915年)的 臺灣堡圖上僅繪出 關西橋,但在各橋樑改建後,留存的 東安橋才成為景點。東安橋興建於 昭和2年(1927年),8年(1933年)改建石橋,石材取自當地 方解石,色澤配置典雅。

關西、新埔 新春走馬看花1.jpg

由 東安橋墩往 牛欄河上游遠眺[圖1],國道3號 牛欄河橋成為最醒目的標的,鄉公所將溪畔美化成親水公園[圖2],方便欣賞舊橋墩。回到公路上,處處是曬 芥菜[圖3]的景象,也難怪 關西舊名 鹹菜棚(咸菜棚、鹹菜甕);因 咸菜 日文發音近似 關西,於 大正9年(1920年)將地名改為 關西。

關西街上還有幾處 古厝及 太和宮,沒預先準備加上新春期間停車位難尋,一時間我也不知從何找起。開啟GPS與核對地圖,想找出往 上南片的路,繞了幾趟後方位全亂,結果只在 關西老街 正義路(舊地圖標示 中正路)上看到建築頗富特色的  關西駐在所(新埔分局轄區)[圖4]

關西鎮.png
參考上圖「駐在所」往南(下方):從狹小的 正義路往南,這裡道路間有明顯落差,五條窄巷匯聚處稍空曠,旁有一間 福德祠。一開始找不到往 上南片的路徑,繞了幾趟後我總算搞清楚,正確路徑是走往「南山社區」最邊邊的道路才對。

上南片,一處典型的田野農村,油菜花田勾起童年往事,見到這種廣闊的 油菜花海讓人心曠神怡。由於鄉間車道路幅狹窄,我們在 上南片逗留時間並不長;借了小朋友們打 羽毛球的空間短暫停車,僅在車道旁拍拍照便離開,但看著家人臉上的表情,知道大家很滿意這趟行程。

關西 上南片.jpg
關西 上南片

在 南山社區活動中心前有顆 茄苳老樹[圖5] ,這棵在 農委會 台灣老樹內標示200年,胸徑5.3公尺,算是相當巨大了;附近還有其他老樹,但因車道狹窄會車不易,繞一下沒找到就放棄了。未種植 油菜花的休耕田長了許多 泥胡菜[圖6] ,可惜不夠密集,否則不輸 油菜花田;不過這種農民頭疼的野草若密集生長,會是另一種災難吧!旁邊 油菜花[圖7]近拍是另一種美;人類食用葉菜中的兩個大科 十字花科與 菊科在這裡互別苗頭。

關西、新埔 新春走馬看花2.jpg

離開 上南片已近中午,關西名產 鹹菜、仙草與 街上的老餐廳都不夠讓我們垂涎,新埔有著香酥油蔥的 板條、油麵才是讓一家人期待的美食。由118縣道(正義路)回程,過 關西交流道後繼續西行往 新埔,在 關西鎮境內仍有一座造型與 關西天主堂近似的優美建築---石光天主堂[圖8],這座教堂年代稍早於 關西天主堂,約是 民國44年(1953年)前後興建的。離開 石光天主堂後,很快便進入 新埔鎮地界。

新埔

新埔 劉氏家廟.jpg
新埔 劉氏家廟:新竹縣新埔鎮和平街230號

昔日 新埔鎮資源豐厚,在 臺灣堡圖中是 竹北二堡的政經中心。竹北二堡大致上就是 鳳山溪流域範圍,鳳山溪是 台灣重要河川之一,為 新竹縣第二大河,長度約45km,源於 尖石鄉 那結山(1320m);其最重要支流為 霄裡溪,長度16km,新埔鎮位於兩溪交會處,自然成為 鳳山溪流域樞紐。在 堡圖的街庄時期,竹北二堡轄2街60幾庄,這兩個街分別是 新埔街與 咸菜棚街,以 新埔街為首要街庄。但近代因縱貫鐵、公路(台1線、台3線)都未經過 新埔,重要性逐漸被其他鄉鎮取代。

關西、新埔 新春走馬看花3.jpg
潘氏家祠:新竹縣新埔鎮和平街170號

新埔既是昔日重鎮,人文古蹟必多,但這不是今天來此的目的,今天來此是為了吃有著香酥油蔥的粄條和油麵。原以為 新春假期避開遊樂區就不會遇到人潮,沒想到到 新埔品嚐“油蔥”的人還真多;由新舊118縣道分歧點選舊線(中正路)進入市區,一路開到“街尾”的 鎮公所[圖9]才找到停車位。停妥車回頭步行,先經過 新埔天主堂[圖10]路口(民生路),新埔天主堂是由 西班牙神父於 民國44年(1955年)創建,建築風格與 關西天主堂、石光天主堂不同,高塔頂上非尖塔,而是有個拱頂。過路口後再經過 與天宮(媽祖廟)、廣和宮(三山國王廟),賣 粄條、油蔥的店家多起來了。經媒體報導過的店家總是排著長長的人潮,選家當地人習慣吃的 粄條小吃店,不用排隊,很快便享受那種濃濃的油蔥味了。

吃完午餐,來 新埔總不能只為了吃吧;由 廣和宮正對面的馬路(廣和路)走入,到小十字路口左轉 和平街便見到「劉氏家廟」[圖11] 、[上上圖]。劉氏為 新埔望族;家廟建於 同治3年(1864年),有「匾額多、燕尾多、功名多」的美譽。民國74年(1985年)內政部指定為 三級古蹟,這次前來發現外牆及大門改建過[圖12],與以前來時不同,隱蔽性變得較高。劉氏家廟再往前還有一樣為三級古蹟,建於 咸豐11年(1859年)的「潘氏祠堂」,結果我只顧著講話忘了拍照。

新埔鎮.png
地圖中繪兩條 118縣道,灰色118為 新埔市區主要道路 中正路,黑色 118為新闢外環道 田新路。在 中正路下方(南邊)平行的小路為 和平街,有許多的古宅可欣賞。天主堂旁與 中正路垂直的道路為 民生街,是通往名產「柿餅」的道路。地圖上方淡綠色為海拔100公尺以上部份,為 湖口台地邊緣。新埔市街就座落在 湖口台地以南、鳳山溪以北的狹窄河谷平原上。

竹北 蓮華寺.jpg
竹北 蓮華寺:新竹縣竹北市 十興里10鄰39號。舊址是 犁頭山下39號

離開 新埔後續走 118縣道,預計從 竹北交流道上國道1號北返,在 118縣道(中正路)與117縣道(褒忠路)十字路口,依指標轉 117縣道。曾幾何時此路變成雙向八車道以上的大馬路,看看還有些時間,在 竹北市地界前,轉入 蓮華寺車道。蓮華寺座落在 新埔、竹北界山 犁頭山山腰,犁頭山也是 鳳山溪與 頭前溪[註1]的分水嶺;新埔鎮與 竹北市這段分界每張地圖畫的都不太相同,感覺 蓮華寺腹地似乎橫跨這兩個市鎮。

蓮華寺是標準的「民間佛教」寺廟,創建於 光緒4年(1878年),光緒21年(永清元年、明治28年、1895年)毀於 日軍侵台戰火;歷經幾次重修始有今日規模,主神為 觀音佛祖。由寺旁有樓梯可步上後方山頭,印象中 犁頭山有基石,上到頂上涼亭見一旁有登山布條想一探究竟,除小兒子外其他人寧願在頂上涼亭等我。在林中撿樹枝絆蜘蛛網一路往裡鑽,上到高點後不見基石,應該還在前面;見前行的山徑似乎一路往下,想一想完全沒準備,不知路程多遠就放棄算了。今日的行程就到此,回家後查閱 犁頭山資料,還好沒繼續鑽行山徑,或許由此到基石來回會超過1小時。

關西、新埔 新春走馬看花4.jpg
地圖中右側紅方塊為上面 關西地圖範圍,其左上紅色方塊為 新埔地圖範圍,再左邊紅色圓點為 蓮華寺位置。

[註1]頭前溪為 桃竹苗地區最主要河川,幹線長度約63km。上游稱 上坪溪,發源於 鹿場大山(2616m);另一源頭(支流)稱 油羅溪,源於 李崠山(1914m)。

參考資料:關西鎮公所

                 新埔鎮公所

                 竹北市公所

                 林務局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 台灣的老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