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 仁和宮.jpg
仁和宮:彰化縣二林鎮中正路58號

二林現存的老街區大約就在東西向 斗苑路轉折為南北向再轉為東西向之間,南接 中正路達街區核心 仁和宮,北以 二溪路通 西湖。二林較早發展區域在 仁和宮以南到 二林溪之間,日治時代重心北宜移,鬧區落在 仁和宮與 零售市場間的“井”字街道間;斗苑路南北向段以東則為文教區,以及日本人居住區,如今尚存 武德殿、二林公學校禮堂及宿舍等古蹟及歷史建築。

二林.jpg

隨著街市發展,“井”字街道間大多數老屋已改建或翻修,僅 中正路與 儒林路交會十字路口周邊留存著較多的老街屋。路口的西北角落即 信仰中心 媽祖廟「仁和宮」,現存老街屋以 仁和宮為中心,散布在東西向的 中正路和南北向的 儒林路上。這一篇分「仁和宮」、「中正路」、「儒林路」三個部分簡略的介紹,以便完成 「旅遊單元」中「彰化---北斗、埤頭、二林、芳苑一日遊」遊記所有小單元。

仁和宮

二林仁和宮 amp; 老街區(2).jpg

仁和宮[首圖;圖1]創建年代在 乾隆(1736年~1799年)初年,確切年代不可考,現存最早紀錄是依廟內留存之 嘉慶20年(1815年)重修碑記[圖3]石碑二方內容,在 嘉慶12年(1807年)發起重修。廟內另有 大正14年(1925年)及 民國50年(1961年)兩方重修石碑,主體建築應該是這兩次重修的格局,如 門神[圖2]雖經過重新描繪,依舊有1961年彩繪匠師 郭新林影子。這是座落在街坊中的廟宇,屬於街屋形式,正立面窄[圖4],以進深彌補空間,為三進式(或說三殿二進)建築。

中正路

二林 中正路商行.jpg
成利商店:彰化縣二林鎮中正路66號

仁和宮門牌號碼為中正路58號,中正路從 斗苑路起點的 台灣企銀開始,零零星星地存在一些老街屋,大多經過拉皮、整修,少部分仍保留原貌。依建物的裝飾較簡單來判斷,應該多是 昭和年代(1927~1945年)作品,這時期的街屋脫離較早的“類巴洛克”華麗裝飾,而以藝術裝飾來表現,但仍保留著“對稱”的傳統,同時也見得到圓拱[上圖]或尖拱裝飾,算是一種過渡時期的建築形式吧。

二林仁和宮 amp; 老街區(1).jpg

接近 儒林路交會路口 中正路53、55號[圖5]雙店面 洪姓樓房,就是標準的前述“過渡時期”的建築形式,轉角處三角窗為57號[圖6],簡單的女兒牆搭配圓拱窗和尖拱窗,其對角線就是 仁和宮。仁和宮續往西行就是豪華的「利成商行」,對面的居民見到我拍照,開始介紹起各棟老宅典故,比如說「成利商店」是經營貿易致富,以及其對面 中正路65~67號[圖7]老宅的典故,其山牆上的裝飾因為旁邊醫院蓋大樓毀損等等,受益良多。[圖8]是65號騎樓內正立面,徵求同意拍一張近距離照片。

儒林路

二林 儒林路.jpg
二林 儒林路,前方廟宇即信仰中心「仁和宮」

中正路除了介紹的這幾棟老街屋外還有其他,只是個人認為這幾棟較經典,其他如[圖9] 儒林路357號這類老街屋還是有的,只是混雜在新式樓房中或招牌遮擋立面。儒林路的“儒林”二字閩南語音近“二林”,“二林”是沿用平埔 巴布薩族(BABUZA) 二林社(GIELIM)之名;街坊趣談傳言,嘉慶(1795~1820年)年間,彰化縣令 楊桂森因見到此地連小販也能吟詩作對,遂建議取近音“儒林”,彰顯此地文風。

二林仁和宮 amp; 老街區.jpg

前面提到 二林溪沿線是此地最早發展區域,儒林路上 儒林橋即跨 舊二林溪,儒林橋以南臨馬路街屋大多已翻新,第二線則有些為聚落形式民宅,我未走近看。橋以北兩側如[圖9]單號邊,[圖10]雙號邊各有些 日治或光復初期街屋,再往北走,由 中正路57號三角窗延伸的398號起[圖11],連續的老宅,不過有些被廣告遮住立面。續往北過 中正路,在 仁和宮側面有著整排的老街屋[圖12],這大概是 二林最完整的老街吧。

二林 儒林路早市.jpg
仁和宮後方 儒林路早市

整排的老街屋一直連到接近 中山路,儒林路與 中山路交會口東北角是傳統市場,有個高高鐵皮斜頂,是否還留存昔日市場建築從外側看不出。早市人實在太多,加上 老婆瘋狂買便宜蔬菜,提這堆菜實在不方便再擠入傳統市場,所以不知裡面情形。右轉(往西) 中山路,約150公尺就達 斗苑路,再走到底就是 二林國小;這邊即開頭第一段所說的 文教區,我車子也停於此,回車上結束簡短的 二林古蹟之旅。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二林仁和宮

                  隨意窩部落格 時空旅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