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荼、鬱壘是傳說中最早的門神,也是一般民間最常見的門神,通常舊曆年節時,百姓 商家貼春聯及年畫時,一起貼上的門神就是這兩位。兩位門神雙手握 銊,神荼在左 鬱壘在右對應著,銊即是 大斧,就是雙手使用的 大斧,年畫上常將 銊改為 旌幢,圖案變化不大,又可增添喜氣。
神荼、鬱壘知名度非常高,是 中國使用最多、最廣的傳統門神,台灣舊曆年街坊賣的年畫,公司行號餽贈的春聯都是這兩位,神荼、鬱壘幾乎等同於門神。小朋友在學校傳統課程接受的知識,門神的名字叫 神荼、鬱壘,發音唸“神書”及“玉律”。
相傳兩位是統治群鬼的鬼王,或是專抓惡鬼來吃的巨人,民間繪製祂們圖像貼於門前,意在驅鬼,久而久之成了“門神年畫”。西遊記描述 秦瓊、尉遲恭幫 唐太宗固守大門後,年畫的門神多了兩位 唐代名將;造型與 神荼、鬱壘差不多,最常見的是高舉手臂,左右對向握鞭及握鐗。
不過在 台灣的廟宇門神中,高知名度並未讓 神荼、鬱壘曝光率增加,廟宇中門明間(主門)最常見的四組人物門神中,祂出現的機會遠低於 秦瓊、尉遲恭,似乎也沒有 佛寺(或 觀音殿)常見的 伽藍、韋馱多,約與另一組與 佛教關係深的門神 哼哈二將差不多。
想尋找 神荼、鬱壘門神,各地的 媽祖廟可以試試,一般而言這兩位通常出現於主神地位較高“帝”、“后”級廟宇中。天公廟、三界公廟常有自己的門神,關帝廟常以 門釘代替彩繪,上帝公、大道公則近年逐漸被 秦瓊、尉遲恭取代;即使 媽祖廟都有部分本來就以 雙龍當主門神, 或是逐漸被 秦瓊、尉遲恭取代 ,也難怪 神荼、鬱壘這組門神數量不多。
上面六幅門神除[圖5]外,都是來自各地 媽祖廟,先提一下[圖2]汐止 聖德宮,這座宮廟在 汐止 大尖山麓;主殿奉祀 瑤池金母,但廟宇本身是 媽祖廟演變起的。[圖5]是 北港 義民廟的門神,義民廟以 神荼、鬱壘當門神,顛覆一般認知,算是特例吧。一直以來 台灣廟宇傳統藝術是無制式約束的,尤其南部更是允許藝師發揮想像空間,民眾接受度也高,特例多便習以為常了。
一般 書院或 文昌祠明間門神多是 文官或 童子(含 天聾、地啞),也有仿效 孔子廟以 門釘取代彩繪;宜蘭 五結 傳藝中心 文昌祠的 門神較特殊,這一座由 政府出資的廟宇,以 神荼、鬱壘當 文昌祠門神。或許日後 神荼、鬱壘會出現於其他 文昌廟,畢竟主神 文昌帝君也是 帝字輩神祇。
門神相關文章請點選:門神系列
參考資料: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門上好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