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eucrium viscidum Bl. 血見愁 [唇形科]
Teucrium stoloniferum Roxb. ex Hemsl.
別稱:小苦草、蔓苦草
特徵: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70cm。下部莖無毛至近無毛,上部莖被短柔毛。葉片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4~10cm,寬2~4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至圓形;鋸齒緣或雙鈍齒緣,兩面疏被毛;偶葉基下延,葉柄長1~3cm。
穗狀至圓錐狀花序,花萼下唇較長,2裂,上唇3裂,裂片約略相等,先端銳尖;花冠淡紫色至紫色,長約0.7cm;單唇,5裂,中裂片最大,長圓形;側兩對裂片小,三角形,先端尖。雄蕊伸出,2強。堅果扁圓形,小,黃褐色。
分布:分布於熱帶至溫帶亞洲,印度、緬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尼,中國、韓國、日本、台灣、菲律賓。本種區分為多個變種,台灣產為 原(承)名變種,全島低致中海拔山區皆可見,出現於林下或道路旁潮濕處。花期以6~8月為主。
爬山被 螞蝗盯上,回家後見到腳踝流血才知道,都幾個小時了,傷口仍無法完全凝結。如果在山上就知道 螞蝗在吸血,找得到 血見愁這種野草,摘幾片葉子搗爛,敷於傷口可止血。最好以手指搓揉或石塊搗碎,別以口咀嚼,它的別稱叫 小苦草或 蔓苦草,嘗起來應該會很苦吧。呵呵,知道本種名稱由來了吧。
唇形科相關種類請點選:唇形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