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的大街小巷總會有移動式攤販叫賣,現在除了 賣麻糬的“的、的、的、...”聲音外,其他不管收破爛、修理物品或賣吃的,總是錄音以 啦叭播放,經過時非常吵又沒特色。以前可沒這麼單調,除清晨的『機器饅頭』、『豆花』,下午的『歹銅舊錫』,以及 深夜的『燒肉粽』是人聲吶喊外,其他都需以聲響辨識。“噹~、噹~、噹~、...”清脆鐘聲是 賣肉醬的,“叮噹、叮噹、叮噹、...”鈴鐺聲是 賣醬菜的,湯匙敲碗“喀、喀、喀、...”是 賣魚丸湯的,敲鐵罐是 麥芽糖、轉竹筒是 烤番薯、彈鐵片是 補皮鞋。
這一篇來談烤番薯,賣烤番薯的小販,通常推著兩輪車,中央一個大鐵桶,裡面放木炭,筒壁上吊掛著大大小小的 番薯,推著車沿街販賣。烤番薯的小販不是用喊聲叫賣,而是以竹筒、竹片、竹節組合成的「轉竹筒」,以手順著方向轉動,會發出“咑、咑、咑、...”聲音,聽到竹片發出的響聲就知道 烤番薯來了。因為 父、母親都非常喜歡吃這種烤番薯,連帶的子女們也喜愛。冬季,當轉竹筒聲遠遠傳來,母親總是帶著我們追過去買;買回來後,父親也會嚐一點,但就是吃個味道,很少吃上一整條。
約半年前,父親假牙鬆脫,陪他到 牙醫診所檢查;很麻煩,不僅要另外做一副假牙,還有牙周病。從那時起 老爸嫌米飯太硬,飯量減半,以烤番薯當食糧;全家便利商店或 松青超級市場內都有 烤番薯,老人家把買番薯當成運動兼興趣。月前,老婆網購有 栗子香的 番薯,以 烤箱烤熟當成飯後餐點。 看一眼 栗香番薯外觀的 老爸,馬上問:『哪裡買的?』,他無法接受網購,一定要我們找到實體商店,最後 妹妹在 新光三越百貨超市找到。原來 老爸喜愛的烤番薯,是這種長條形,細細小小的品種;吃到兒時烤番薯香的 老爸,不再吃原本的品種,還特地要 妹妹陪他到 松青超市,對著烤箱內的烤番薯道拜拜,畢竟吃了半年多,有些感情了吧。
本文
日本的 番薯種類非常多,商家販售時會標明品種名、產地,大家通常會依需要購買適當的品種。烤番薯以原味為主,通常需選口味較佳的品種,金時(きんとき)就是大家最喜愛的品種。這種 番薯皮是赭紅色,長條型,中間稍粗,呈紡錘狀,切開後,裡面呈金黃色;甜度相當高,是屬於上乘品種,價格比其他 番薯高。「金時」品系繁多,依產地有 栗香、番薯香、芋香、...等等不同口味,販售時商家會標示「XX金時」,其價格也各不相同。
通常會拿來當烤番薯的種類,除了「金時」以外,還有體型較粗大,塊根中央特別肥大者,外皮一樣是赭紅色,切開裡面金黃帶著一圈紫韻,這種稱「阿多福(お‐たふく)」。「阿多福」原是指古代的一位胖臉美女;老爸說 東京的孩子們,常以帶有譏笑意味的「 おたさん」[註]來稱這種胖胖呆呆的 番薯。另外還有外型與「金時」相似,切開來內面黃白色的種類,稱之為「太白」;「おたさん」與「太白」價格相近,都較「金時」來得便宜些,是 父親兄弟姊妹最常吃的烤番薯。
[註]おたさん:是由 阿多福(お‐たふく)演變來的字眼,おたさん在各地的意思不盡相同,隨著每個世代,意思也不太一樣;但通常是中性到貶的稱呼,有些地方還帶著譏笑意思。雖然各地被稱為 おたさん的對象不同,但通常專指中年後發福從事某職業的女人;東京地區指曾經在聲色場所打滾的婦女,有些地方專指做粗重工作的婦人。這種帶一圈紫韻的 番薯,因外型較其他 番薯粗壯些,內面帶紫韻感覺有粉味,所以當時 東京人稱它 おたさん。
烤番薯在 父親童年時代是非常盛行的小吃,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糧食需求逐漸增加,政府獎勵耕作,這點請參考「25.田園之樂」。父親在他的菜園中就種著各品種 番薯,隨著戰事吃緊,政府開始鼓勵民間種植稱「沖繩100」的品種。這是一種碩大的 番薯,根部呈橢圓形,外皮黃褐色,內面黃白色;這種 番薯份量夠,可有效解決糧荒,台灣也大量種植。老爸聽從指示,番薯田一半以上改種植「沖繩100」;不過吃習慣「おたさん」、「太白」品種,覺得「沖繩100」烤起來食之無味。
收成這麼多 番薯,又不想吃怎麼辦?老爸試著拿去賣,居然乏人問津,理由是這種 番薯大家都吃怕了。想到 學校化學課有教導以 番薯蒸餾出 酒精的方法,父親於是向學校借了一套設備,在實驗室將「沖繩100」製成酒精,日積月累,“結出”大量酒精。戰爭結束前的第三年,三伯在 京都、四伯在 大阪,家中剩三個兄弟;糊里糊塗簽下「特別志願役」的 二伯等候招集通知,閒在家裡無事可做。二伯看著 父親帶回家的一罐罐 酒精,學機械的他於是動腦筋,將 祖父的汽車改裝成可使用 酒精當燃料;結果,因汽油配幾很少發動的汽車,總算是可以正常使用了。老爸說這種吃 番薯酒精的汽車,排氣管會冒出像放屁一樣的味道。
另外,關於 台灣的 番薯,種植的人可能知道品種,但經過幾手到 消費者手裡,通常只會注意是 白番薯或 紅番薯,根本不知道是甚麼品種。我小時候只知道 白番薯,就是摻在稀飯裡或冬天轉竹筒賣的烤番薯那種。十幾歲後從一位 宜蘭朋友口中得知還有 紅番薯,也大約這個時間,台北街頭 紅番薯開始普遍起來。曾經注意兩種 番薯的分布,桃、竹、苗以 白番薯為主,北海岸地區,富貴角以西到 淡水、八里、林口都是 白番薯,以東直到 基隆,沿著海岸繞過 東北角達 宜蘭則種植 紅番薯。是不是 客家、泉州移民鄉鎮以 白番薯為主,漳州移民聚落則喜愛 紅番薯?沒有實際統計過,而且 台灣多數鄉鎮在 日治時期已經混居,個人的假設不具任何意義。
最後,交代一下小時候 母親買 烤番薯時,為什麼酷愛吃這種食物的 父親,總是只嚐一點點,聞個 番薯香意思一下而已。他說 台灣的 白番薯根本就是「沖繩100」,認為戰時在 官方大力推廣下,喜愛嘗試新品種的 台灣農民廣為接受,以至於看到的都是同樣品種。至於 紅番薯,全家人對它的接受度都不高,我甚至於不太敢吃路邊販賣的蜜番薯,也搞不清楚什麼時候開始推廣。台灣農民勇於嘗試新品種,這點不是 父親或我說的,這在 日治時期及 光復後許多農業報告都提及,經濟學家 王作榮先生的著作「台灣經濟發展史」書中也曾提到。台灣農民勇於嘗試新品種的特性,也正是創造 農業奇蹟的動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