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ia dasycarpa Tenore 野碗豆 [豆科/蝶形花亞科]
Vicia cracca L. var. japonica Miq.
別稱:苕子、長柔毛野豌豆(中國、香港)
特徵:纏繞性多年生草本,微被毛。羽狀複葉,小葉多枚,披針形,長約20mm,寬2~3.5 mm;先端成卷鬚,2叉。總狀花序,花紫紅色,多朵密集;翼瓣與龍骨瓣連合。花萼鐘形,萼片三長二短,上方者較短。莢果扁平,長25~30mm,無毛。種子5~8粒,圓球形,成熟時綠褐色。
分布:泛歐亞大陸溫帶地區分布,區分為多個亞種。台灣分布於低至中海拔田園、開闊地,多零星出現。本種可做為綠肥植物,田園附近野生植株,可能是綠肥後殘存或逸出個體。花期春至秋季。
野豌豆非 豌豆屬(PISUM)成員,而是 蠶豆屬(VICIA)植物,本屬特徵是草本或草質藤本;羽狀複葉,先端成卷鬚;總狀花序,花從白色、淡紫色到紫紅色,翼瓣與龍骨瓣連合。把握這幾個特徵,可區別出本屬豆子。本屬中有食用豆類作物 蠶豆(V. faba),外觀較野生種類來得粗壯,不太容易連想在一起,但花、葉特徵上是一樣的。
個人感覺 野豌豆是相當精緻的野花,散發著溫帶地區野花柔和、高雅的特質。在書本上看到這種植物後,就很想能目睹它;但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中描述,台灣分布於東部地區,自認想見到它並不容易。意外在 苗栗 卓蘭的果園邊角落發現幾叢 野豌豆,或許是綠肥栽培逸出後延續下來的;管它為什麼出現在這裡,先拍下再說。
本種原被認為是 多花野碗豆(V. cracca),長久以來在野外遇見這樣一整串花的野豆子,都當它是 多花野碗豆(V. cracca)。實際上 台灣野外偶遇的類豆子大多是 苕子(V. dasycarpa),多花野碗豆(V. cracca)並不常見,張冠李戴了許久兩種便混淆了。兩種間的差異細微,不易分辨,若有機會遇到 多花野碗豆(V. cracca)後再詳述。
豆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豆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