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us swinhoei Hance 斯氏懸鉤子 [薔薇科]
Rubus swinhoei Hance var. swinhoei
Rubus adenanthus Finet & Franch.
Rubus adenotrichopodus Hayata
Rubus hupehensis Oliv.
別稱:基隆懸鉤子、木莓、京白懸鉤子、裡白懸鉤子
特徵:攀附性灌木,常攀爬於其他樹木之上。幼莖密被白色捲絨毛,具1~3mm短刺。單葉,長橢圓狀披針形至卵形,不規則重鋸齒緣至鋸齒緣,基部截形至淺心形;幼葉下表面被灰色絨毛,老葉常近光滑;托葉卵狀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先端全緣或鋸齒緣。花,單生或3~7朵繖形或總狀花序;萼片三角狀卵形,外被絨毛及紫紅色長腺毛;花瓣倒卵形,白色。聚合果扁球形製球形,成熟由紅色轉紫黑色。
分布:中國(華南)、台灣。台灣分部於中、北部山區,中部一般出現在 中海拔地區,北部則平地起即可見到。本種為攀附性灌木,常攀爬於灌木樹梢、枝椏間,懸垂而下。花期一般在2~6月,果期3~7月。
在北部 大屯火山群以及 五指山區,斯氏懸鉤子(R. swinhoei)數量龐大,接續 虎婆刺(R. croceacanthus)及 變葉懸鉤子(R. corchorifolius)成為最常見野莓;但其他山區,本種並不是那麼常見,多是零星出現。其紫黑色聚合果常整串出現,與橙色、紅色的 懸鉤子果實一樣誘人。
斯氏懸鉤子( R. swinhoei)與 梨葉懸鉤子(太平懸鉤子;R. pyrifolius)、桑葉懸鉤子(R. kawakamii)近似,辨識上會有困擾;本種枝葉密被白色捲絨毛,葉下表面被灰白色絨毛,可加以區別。不過通常會去注意到它們,都是因花、果吸引人,本種與 桑葉懸鉤子有些相似。斯氏懸鉤子是繖形或總狀花序,桑葉懸鉤子花序則為繖房狀排列。同時,前者萼片外絨毛及紫紅色長腺毛非常明顯;後者則萼片被短柄之腺體,有時不明顯。
台北 內雙溪 鵝尾山,照片中中央及左端,懸垂而下藤蔓即 斯氏懸鉤子
種小名是取自十九世紀的 英國博物學家 Robert Swinhoe。此人足跡踏遍中國東南各省,曾任職 英國駐台領事。在台期間曾探索 玉山山脈。這位大名鼎鼎的博物學家有許多不同的中譯名,大清官方以「郇和」稱之,歷史學家常稱他「史溫侯」,『侯』字讓人感覺他是地位頗高的貴族。早期許多生物書籍將他翻成「施恩峰」,又讓人覺得他是國內的學者。種小名取「斯文豪」的物種頗多,其中以 斯文豪氏赤蛙最為出名。
薔薇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薔薇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伍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