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us corchorifolius L. f. 變葉懸鉤子 [薔薇科]
Rubus shinkoensis Hayata
別稱:懸鉤子、毛萼懸鉤子、絨毛懸鉤子、山莓
特徵:灌木,高可達2m以上。枝細長,疏生鉤刺,常呈懸垂狀;幼枝被毛。葉,單生,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近光滑或僅葉脈被毛,葉被中脈偶具刺;葉緣鋸齒至重鋸齒,不裂至3深裂;葉柄常具鉤刺,托葉短小,長5mm,線狀披針形。花,單生,徑1.5~1.8cm;萼片卵狀三角形,先端漸尖;花瓣卵形,白色。聚合果,卵形至長卵形,外表有細柔毛,成孰時橙紅色至朱紅色。
分布:中國、韓國、日本、台灣和 中南半島。台灣產於低至中海拔山區,多出現於林緣、灌木叢以及破壞地;與 虎婆刺(R. croceacanthus)同為低海拔山區最常見的 薔薇科(ROSACEAE) 懸鉤子屬(RUBUS)植物,可說是低海拔山區單葉型懸鉤子與複葉型懸鉤子的兩個代表。
兩者花常同時綻放,相較之下 變葉懸鉤子(R. corchorifolius)花徑很小,虎婆刺相對大得多;果熟期時間也差不多,一橙紅色、一紅色,一樣酸甜可口。與 虎婆刺(R. croceacanthus)不同之處,在於本種垂直分布的範圍較大,中海拔山區一樣常見到它們。花期通常在早春,以3月份最盛,果期在4~5月;中海拔地區時間則稍晚。
變葉懸鉤子(R. corchorifolius)顧名思義葉子多變化,其葉子或裂或不裂,似 楓葉、似 桑葉。植株不著花、果時,外觀與 桑葉懸鉤子(R. swinhoei var. kawakamii)、梨葉懸鉤子(R. pyrifolius)、斯氏懸鉤子(R. swinhoei var. swinhoei)、刺花懸鉤子(R. taitoensis)、苦懸鉤子(R. trianthus)、......等這群單葉、紙質成員類似。須以 托葉形狀、葉面被毛情況、葉被顏色加以區分。剛接觸 懸鉤子,會被這群 野莓子搞得暈頭轉向;別急,不妨等4~5月後,多個種類開花、結果時,再以花序、萼片以及熟果顏色判斷。
變葉懸鉤子(R. corchorifolius)通常花單生,上述多個種類中只有 苦懸鉤子(R. trianthus)與它一樣,簡單的區分兩者就是看植株的顏色。本種莖通常呈綠色,葉被顏色也是綠色,短小、線狀的托葉被毛;花朵常下垂,萼片被毛。苦懸鉤子莖(R. trianthus)和葉柄常帶紫色,葉被常呈灰白色,托葉稍明顯,線狀披針形,光滑;花苞上舉,花不下垂,萼片光滑。針對以上各點可區分這兩相似種,但須注意,變葉懸鉤子(R. corchorifolius)在秋、冬季落葉期,以及初春的新枝也會呈紅紫色,只有靠多觀察來增加辨識能力了。
薔薇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薔薇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伍卷
自然攝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