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someles indica (L.) Kuntze 金劍草 [唇形科]
Anisomeles ovata R. Br.
別稱:魚針草、假紫蘇、土防風、抹草(客家)、本藿香、防風草
特徵: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達2m。莖具明顯四稜,被白色柔毛。葉對生,闊卵形至闊三角狀卵形,粗鋸齒緣,兩面被毛;具明顯葉柄,長1~4cm。花,頂生或腋生,輪狀花序;花萼鐘狀,5裂,具腺毛及腺點;唇形花,2唇裂,淡紫色。小堅果,倒卵形,種子黑褐色。
分布:中國、香港、中南半島、泰國、緬甸,琉球、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渧汶。台灣分布於低海拔地區,零星出現於林緣及荒地;為 客家民俗闢邪植物,常見於客家聚落菜圃邊緣。花、果期通常在8~11月。
在 竹東的菜園邊拍正開花的 金劍草,引起路過 阿嬤好奇,過來關懷;詢問 阿嬤此草名稱,答:「抹草。」,並且熱心教導使用時機及方法。抹草是一種民俗避邪植物,台灣民間廣泛使用,但依不同族群、地區,同樣的用法和稱呼,所指的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植物。
閩南人說的 抹草通常是指 豆科(LEGUMINOSAE(FABACEAE)) 山螞蝗屬(DESMODIUM)的 小槐花(Desmodium caudatum),客家人所稱的 抹草則是本種,是 唇形科(LABIATAE) 金劍草屬(ANISOMELES)的成員。然而所謂的 抹草似乎不只這兩種植物,有一種稱為 銳葉小槐花的 豆科植物也是 抹草,它與 小槐花分類上是否為同種,很少見到 豆科的 抹草開花,無法知其究竟。
唇形科(LABIATAE)的植物通常具濃郁的氣味,中藥及草藥都廣泛使用,其中 仙草、薄荷、羅勒 (九層塔)、紫蘇、...更是香料植物。金劍草一樣有著一股香氣,它可不只是民俗的避邪植物而已,還具備解熱、解毒、止痛等功能;所以本種不只在 客家地區種植,其他地區的菜園、花圃和花盆中亦可見到蹤跡。
唇形科相關種類請點選:唇形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