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hnia tristis Nees 黑莎草 [莎草科]
特徵:多年生高大草本,叢生,植物體高50~150cm;桿圓,有節。葉發達,莖生或基生,葉鞘棕色至紅棕色;葉紙質至革質,葉緣粗糙,銳利。花,7~15穗狀花序,苞片葉狀,具長鞘;小穗紡錘形,下部鱗片不孕,花兩性,黃棕色轉暗褐色。瘦果頂生,堅硬具光澤,深棕色至黑色。
分布:中國、香港、中南半島、泰國、印度;日本、琉球、台灣、馬來西亞、印尼。台灣分布地點非常侷限,僅出現於 台北 內湖、汐止一帶低海拔。常見於岩石山峰的稜線與坡地,數量頗多,常大量成群。花期不定,以秋、冬季為主,不同時間僅侷限於某一小處族群開花、結果。
我對 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非常陌生,甚至到底是 莎草科或 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都搞不清楚;就算知道是 莎草科要辨別「屬」頭還是很疼,確認「屬」後,若是本科3大屬 薹屬(CAREX)、莎草屬(CYPERUS)和 飄拂草屬(FIMBRISTYLIS)更是欲哭無淚。總之對這一科,我通常是知道它出現在那裡,不會有進一步的興趣去瞭解它。
不過對 黑莎草就不一樣了,對我而言它太常見了,在 台北 內湖及 汐止 基隆河北面山區,只要上到 岩石峰稜線上,黑莎草似乎同等於 芒草。未開花時長相如同小叢 芒草,粗糙的葉緣一樣會割人,但傷害較小;開花則與 芒草差異非常大,形同未熟之稻穗。終於,再也無法忍受這麼常見的野草卻不知其名,問出名字後知其為「黑莎草」。
知其名後查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描述「僅分布於台北內湖、汐止地區向陽山坡地」,這下子對它產生興趣了;原來這種從小看到大的植物,居然只有 內湖、汐止一帶有,還一直以為它是常見植物哩。尋找存檔照片,果然所有拍攝的 黑莎草,地點全在 內湖、汐止兩地,且都集中在有裸岩的山區稜線、坡地。
這回既然寫了 黑莎草,以後對 莎草科植物不能再視而不見,不過除了 黑莎草和 紅果薹以外,其他種類還是一竅不通。沒關係,只要常觀察、多摸索,加上臉皮厚一點,還是有機會多認識幾種的。確信自己能分辨近似種後,會在部落格慢慢貼出;不過可能很慢,種類也不多,因為真的很難。
莎草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莎草科植物目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伍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