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孔廟規模宏大,為中樞祭孔場所,其創建年代晚於 台南府城及其他各縣城 孔廟。光緒元年(1875年)設「臺北府」,光緒5年(1879年) 台北城動工,文武廟一併興建,初創 台北孔廟。過程由 臺北知府 陳星聚先完成了 大成殿、儀門與崇聖祠。次年,由士紳提議募款,再造 禮門、義路、櫺星門、泮池與萬仞宮牆,直到光緒10年(1884年)竣工,完成了頗具規模的 台北府城孔廟。
此後 台北孔廟因受 臺灣巡撫 劉銘傳、邵友濂等人重視,成為 台灣祭孔重要場所。光緒21年(1895年) 日本據台後,軍隊暫駐 孔廟,文物、器具多有毀損,建物亦遭荒廢;明治40年(1907年)時,拆除 孔廟,建造第一高等女子學校,僅在校內建一小閣,做為 孔子誕辰祭祀場地。
大正6年(1917年) 台民與 日本人組「崇聖會」,於每年農曆8月27日從 第一女中供迎牌位祭祀。因經費問題,遲至 大正14年(1925年)由 士紳 黃贊鈞、陳培根、辜顯榮等人,邀請官紳、商賈二百多人集會,始決定重新興建 孔廟;由 士紳 陳培根捐2000多坪、辜顯榮捐1000多坪再購地1000多坪,約5000坪為 孔廟基地,位置 在 大稻埕北邊的 大龍峒。
第二代 台北孔廟工程由 泉州名師 王益順負責設計與建造,於 昭和4年(1929年) 大成殿落成,翌年完成 崇聖祠、儀門及東西兩廡亦,中斷30多年的祭孔大典於同年恢復。之後因經費拮据,工程中止,往後歷經數次復工,直到 昭和14年(1939年),才完成今日規模。
光復後於 民國44年(1955年)增建「明倫堂」於右側(西邊)。台北孔廟幾經改組,於 民國60年(1971年) 管理委員會決議將 孔廟捐贈給 政府;台北孔廟 目前管理單位為 台北市政府,並於 民國81年(1992年)由 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台灣的孔廟中,台南、彰化列名一級古蹟,台北為三級古蹟,其他少數幾座 孔廟 殘存建築或指定文物為古蹟;這其中以 台北孔廟的格局最完整,也最符合 孔廟的制式規格。台北孔廟座北朝南,走一趟後,就可瞭解 孔廟各建築名稱;以下先介紹西到東四座門,再由南而北描述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物。
主要的出入口為 大龍街上的「黌門」[圖1],步入庭園後另有一道牆,內才是 孔廟主體建築群,可由西側的「禮門」[圖2]進入。依 孔廟規格,必定有東邊出入口「義路」[圖3],由此出去是個廣場,南側擺放「建廟沿革」等3座石碑。廣場東牆另有東側山門「泮宮」[圖4],出去後是民宅巷弄,常是關著的,徒具形式而已。
南側 庫倫街上「萬仞宮牆」[圖5]四個大字是 民國58年(1969年)由 孔子第77代孫 孔德成先生所題。據悉不論 府、縣,這道牆一旦築成,只有待地方上出了 狀元才有變化;屆時會敲破宮牆,讓 狀元走 泮橋越 泮池[圖6],一路走中線祭拜 孔子。幾年前市府計劃拆 孔廟圍牆,引起軒然大波就是因為如此。
泮橋後是「櫺星門」,之後還有一道「儀門」,連過兩殿[圖7]後才到達「大成殿」」[首圖]、[次圖]。一般廟宇「三川殿」過後就是「大殿」,孔廟規格需過兩殿,民間崇尚 孔子可見一般。「大成殿」為獨立空間,整體建築為“回”字型,此稱“宮殿式”格局,一般廟宇一樣只有神格崇高的大廟才如此興建。大成殿後方為「崇聖祠」[圖8],為中軸上最後一殿。
「大成殿」兩側是「東廡」[圖9]與「西廡」[圖10],關於 孔廟內各殿堂擺設的古聖先賢牌位,各地多大同小異,可參考「彰化孔廟」內有詳述。「儀門」一般也稱「大成門」,也有「戟門」的稱呼;其中為何如此稱呼,我搞不懂。「儀門」內側[圖11]通常放置著鐘、鼓,也常有過多石碑擺設,台北孔廟碑文只有三座,都放在「義路」外側廣場。
「儀門」東側的空間設「弘道祠」[圖12],等同於其他 孔廟的「鄉賢祠」。其內通常擺設 孔廟所在地之地方先賢;類似於各地 忠烈祠,區別在於是否是 科舉(儒家)學者。台北地區有 舉人 陳維英等先賢入祀 孔廟,陳維英宅即「老師府」,同樣在 大龍峒,位置在下面地圖左上方;孔廟 鄰居入祀於內,意義非凡,造成轟動。
台北孔廟「大成殿」內樑上架設「澡井」,其結構更勝於其他 孔廟的通樑架構。台灣廟宇「澡井」常架設於「三川殿」,讓人一入廟就先震懾;當初 泉州師 王益順為何將「澡井」放置於「大成殿」中,頗耐人尋味。不過這也顯示出 中國建築的多樣性,富於變化的傳統建築,讓人很難憑幾招幾式去搞懂它。
介紹完格局如此完整的 台北孔廟,後續再介紹 孔廟時,很少能超出此範圍;與其他幾座代表性 孔廟相較,它少了什麼?缺少「下馬碑」和「臥碑」。由民間發起建廟,無權立此碑。至於「臥碑」,這塊告誡 儒生入 孔廟規矩的石碑;我問過 孔廟人員,因為建廟之初經費問題未考慮,也就一直少了此碑。
孔廟、書院相關文章請點選:孔廟、書院地圖
參考資料:行政院文建會 台北孔廟
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