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茵陳蒿 [菊科]
別稱:茵陳、蚊仔燻草
特徵:多年生草本,株高可達120 cm,高大植株莖會木質化,成為亞灌木。全株具強烈的香氣,民間常焚燒其枝葉,驅趕蚊蟲。
本種隨其棲地及生活史,外形上會有極大的變異。生長於河床的植株通常較高、較纖瘦;海濱的植株通常粗壯矮小、多分枝。葉,二回羽狀細裂,生於河床者葉裂片細長,呈細長線形;長在海濱者葉短,裂片呈粗短線形。海邊的植株葉常呈兩形,開花枝葉裂為細羽裂或短線形,營養枝葉裂片較寬,甚至呈掌狀。
各地的 茵陳蒿外觀差異非常大,有被明顯銀色柔毛者;亦有整株翠綠,其上僅有不明顯細毛者。光憑其外觀,很難想像它們是同一種植物。但植物本身散發出來的獨特香氣,倒是各地相同,差別在於濃郁和清淡而已。
頭花的變化: a.台中 大安溪中游 b.台北 三芝 c.北海岸 萬里 d.北海岸 三芝
頭花卵形,不同環境大小一樣有明顯差異。通常生長於河床者,頭花較小,多在2.0mm上下;花序排列較鬆散,開花枝條可延伸得很長,會明顯下垂。靠近海邊者,頭花較大,可達3.5mm;花序呈圓錐狀密集排列。瘦果長橢圓形,無冠毛。(上圖:三芝地名前冠上 台北及 北海岸,以茲區別拍攝地點為山區或海邊。)
不同外貌的葉子: e.台中 高美濕地 f.北海岸 萬里 g.北海岸 三芝 h.基隆 和平島
分布:中國、韓國、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大多生長於河岸灘地或海濱沙灘。台灣分布於全島低至高海拔地區,以河川中下游溪床、出海口,以及海岸沙丘最為常見;族群數量龐大,常呈優勢植物。花期一般在夏、秋二季,開花枝條細長;植物體長成茂盛巨大狀。冬季地上部份常枯萎,或僅餘老幹及殘留枝葉過冬。
海邊植株變化多端的營養葉: i.基隆 和平島 j.北海岸 麟山鼻 k.北海岸 富貴角 l.北海岸 三芝
蒿屬(ARTEMISIA)是 菊科(COMPOSITAE (ASTERACEAE))大屬,當中不乏同物異名或仍有細分空間的種類,尚待學者、專家研究;台灣多達10幾種原生種,簡誌中列出的特有種多達6種,是很難搞懂的一群。蒿屬(ARTEMISIA)以 艾 及 茵陳蒿為代表種,其他成員大多圍繞在這兩種間,以細部的差異區別種類,困難度頗高;若我內容或照片有誤,還請不吝指教。
茵陳蒿全株具有強烈香氣,在 東亞各國都是重要的民俗植物,主要是用於驅趕蚊蟲,部分 原住民還視它為避邪植物。至於 中藥上,稱「茵陳」的藥品倒不一定是本種,本屬多種植物皆是「茵陳」的來源;在物以稀為貴的觀念下,極為常見的 茵陳蒿反倒有被冷落的現象。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臺灣的常見野花(一) 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鄭元春
留言列表